【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分享
0
心跳紊亂? 慎防心房顫動致中風 及早察覺微創手術及藥物可減風險
年齡愈大 房顫風險愈高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醫生指出,本港約有近7萬名房顫患者,多見於長者。據資料顯示,每100名60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有4名長者患有心房顫動,而80歲或以上的長者比率更高,每4至5人中已有1名患有心房顫動¹。「年齡增長是患房顫的高危因素之一,此外還包括有心臟瓣膜毛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內分泌失調,例如甲亢等人士。」林醫生強調,不少人以為房顫只是心跳快和亂一點,並無大礙,但事實卻不然。「房顫較冠心病更可怕,它所引致的中風較其他類型的中風更為嚴重,可導致殘障,死亡率也較高。」心房顫動形成血塊或阻塞腦血管致中風根據資料顯示,每年有逾12,000宗因中風入院的新症個案,當中約25%跟房顫有關²。或許很多人會不明白,中風是腦血管問題,跟心臟又有何關係?林醫生闡釋,正常的心跳始於右心房,由一組特定的心臟組織控制,發出穩定的電子信號,指令心臟每分鐘跳動60至100次。若有心律不正,則是在這組織以外,還有其他地方發號施令,帶動心室過速及無規律地跳動。「房顫患者的心跳,每分鐘可高達200、300次。混亂的電子信號會令心室不能跟心房協調跳動,導致血液未能如常從心房擠入心室,血流因此變得緩慢,增加凝固成血塊的機會。血塊若流出心臟或會隨血液流到腦部,阻塞腦血管,腦部缺乏血液供應,可引致急性中風。」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中風風險相若最可怕的是房顫的出現,可以是毫無先兆或症狀,但也有些患者身體會出現異常,如靜止不動時,也感覺心跳狂飇、心悸、胸悶、氣喘、流汗等,彷似在做劇烈運動。林醫生指,房顫可分陣發性及持續性,陣發性可能偶爾發作一次,每次只幾分鐘,如置諸不理,或會惡化成持續性,每日24小時隨時可發生。不過,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形成血塊及中風風險是相若的,是非房顫患者的5倍¹ ²。國際指引建議,65歲以上市民應定期檢查心跳,及早診斷與治療房顫,以減低中風的風險。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檢查或甲狀腺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現時科技進步,測量心率的手機軟件或智能手表,都有助患者提高警覺和及早治療。新一代薄血藥可減75%中風風險 手術堵塞血塊形成房顫的治療方法可分藥物及手術,目標包括控制心跳或心率,以及預防血栓栓塞導致中風。林醫生說:「坊間有不同種類的薄血藥,各有利弊,關鍵是否正確用藥;另有亞士匹靈,雖可減少出血機會,但中風風險只能降低20%;至於新一代的薄血藥,則可減約75%的中風風險。」林醫生指,雖然新一代薄血藥副作用減少,但仍未能完全免除出血問題,加上超過九成導致中風的血塊積聚在左心心耳³,故醫生會建議部分病人進行左心耳封堵微創手術。「這手術較適合非瓣膜性房顫或因各種原因無法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有效堵塞左心心耳形成血塊,防止中風。」
2
中風|年輕缺血性中風 研究指大多有潛在風險因素
突如其來的中風,多發生在患有三高等會增加血管阻塞的病人身上,尤其是年紀愈高風險亦愈高。最近一項歐洲大型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缺血性中風患者都有至少一項未被診斷的相關高危因素,當中以高膽固醇、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最為常見,特別是較年輕的患者及55歲以下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更大機會是由未經診斷的病患引致中風。研究逾四千個案臨床上,多達八成的中風屬於缺血性,即由血管阻塞所致,餘下兩成則為出血性中風。根據在瑞士洛桑一間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共分析了4,354名中風個案,當中1,125人在中風前未被診斷有任何中風風險因素。高膽固醇最常見結果發現,未被診斷出患有中風風險因素的,其實高達67.7%人患有至少一種風險因素潛伏。在各種因素之中,以高膽固醇最為常見,發生率有61.4%;其次是高血壓,患病率亦有23.7%;亦有10.2%人原來患有可引致心跳異常及血栓形成的心房顫動。研究數據已於歐洲神經科學大會上公布。輕視風險因素威脅領導研究的學者指出,除了上述三項風險因素外,研究還發現另外八項因素,包括其他心臟問題、糖尿病、飲食習慣、肥胖、壓力、吸煙及酒精。對於未診斷出風險因素的原因,研究人員相信是由於很多人輕視中風風險因素的威脅,加上這些因素往往不會引起明顯徵狀,令人難以察覺。特別是一些體形正常的人,更容易忽視健康風險;亦有部分人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未有接受身體檢查或求醫。內容轉載:AM730
3
【通波仔手術後忌偷懶,專科護士指長者患者常犯1錯誤】
重點介紹心臟手術後的傷口護理、服藥指導和飲食建議,以幫助病患適應康復過程,促進身體健康。心臟手術後傷口護理:醫生進行手術,護士都會提醒病患於術後的注意事項,其中大家最上心的應算上傷口護理。Kolie以通波仔手術為例,通常傷口會處於手腕或大腿,這些位置都是日常動作經常使用到,因此護士經常提醒病患,術後要避免用手提重物,以免對傷口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如果大腿有傷口,患者要避免做蹲下動作;另外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按住傷口,以防爆開。」護士指出,病患一般都記得要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但日常動作很容易疏忽或忘記要顧忌傷口,導致傷口出現紅腫、膿液滲出或發炎跡象。當病患經常忘記避免拉扯傷口,傷口附近的血液從血管滲出,進入周圍的組織甚至滲透至另一皮層,並造成血腫。心臟手術後服藥指引:病患按醫生或藥劑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處方藥物,是最基本的事情,但Kolie指出這是很多病患經常犯錯的地方。 「一些年紀大的患者,他可能本身除了心臟問題,身體還同時有幾種慢性病,這個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準時服藥。正正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有長期服藥,反而會有一種想法誤為『我吃太多藥物了,很容易有副作用吧』,但其實你不服用醫生開給你的藥物,反而會有更多問題出現。」Kolie指出,年紀大的患者可能會忘記服藥,但其他患者可能會因為「不想吃」、「怕吃藥」等原因自行停藥,甚至自行調整劑藥,這也是醫護人員最不想見到的事情。 「患者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原來一直服用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當你自行停藥,血壓就會飆升;而調較藥物劑量的行為同理。」心臟疾病的藥物常見如抗凝血劑、抗生素和止痛藥,都有一定遵從劑量和時間表,如果意停藥或調整劑量,首要影響的絕對是病患本身。 「更嚴重的情況是,一些患者不跟從醫生的指引,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我們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成分,也不知道與患者本身服用的藥物會否產生不良互動。」而這個行為會令到病情產生更多變數,甚至出現異常反應,導致準時服藥這一項本來簡單的注意事項,也變得複雜起來。心臟手術後飲食調理:通常在手術後的初期,患者都能夠好好遵從醫生或營養師的飲食指導,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恆。Kolie強調,手術後的飲食會影響病患的康復進度,特別是本身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他們大部份都屬三高人士,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以心血管病患為例,我們一般建議他們吃得清淡一點,盡量避免食太多油膩食物。」護士經常提醒病患注意飲食,而這一點,病患身邊的家人或照顧者就可以依照下面三大重點,好好幫助病患。 高血壓:少食鹽 高血糖:少食糖 高膽固醇:少食油心臟手術後的護理是一個慢慢步向健康的過程,包括傷口護理、服藥指引和飲食調理。很多時候,病患本身並沒有這麼大決心,或記得清楚所有注意事項,而病患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的支持和輔助在這個時候顯得十分有用。畢竟,Kolie很多時候也要提醒病患身邊的照顧者,才能讓病患持久地遵照正確的方向慢慢康復。文章版權為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