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分享
0
中風檢查|及早辨識 預防中風
香港每年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個中風個案,因應患者腦部受影響的部分,可致語言不清、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半身不遂,隨時影響整個家庭。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希望可減低大眾中風風險。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以後者較多,約佔八成個案。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表示,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出現栓塞,心瓣問題、冠心病和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房顫)等,可導致血栓形成引起中風,「而頸動脈出現斑塊沉積,都會阻礙血液供應腦部,增加中風風險。」或喪失自理能力中風令腦細胞死亡,情況不可逆轉,因應腦部受影響區域而出現手腳活動能力下降、麻痺、平衡力差、喪失語言能力、記憶力下降、吞嚥困難等,甚至出現肺炎、便秘、腦癇、失禁、抑鬱、腦水腫等併發症。蕭頌華指,「患者往往喪失自理能力而需要家人照顧,若本身為經濟支柱,對家庭影響將更大。」房顫可致嚴重中風房顫與中風關係密切,約四分一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蕭頌華解釋,「心房快速顫動的時候,未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心室,因此易於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較大,約5至7毫米,可阻塞較大的血管,引致較嚴重的中風,這些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甚至死亡,因此值得留意。」研究指本港居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7%人患有房顫,不過長者未必察覺自己心跳有問題,可能只有輕微氣喘或疲倦。篩查揪出高危者2019年的全港流動式免費房顫篩查計劃「心程之旅」,在逾5,600名參與者中找到58人患有房顫而不自知,當中64%已接受轉介至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至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之中,在601名參加者之中發現28人有心房顫動,另有27人出現嚴重心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如果心臟瓣膜未能完全閉合,當心臟泵血時或會出現倒流情況,倒流情況嚴重或使心房發大,繼而引發房顫問題;而心室需要更用力搏動,長遠亦有心臟衰竭風險。」此外,逾兩成成年人患有卵圓孔未閉,即左邊和右邊心房之間的通道,在嬰兒時期未能正常閉合,當年長時周邊血管形成血栓的話,便有可能通過此通道走入左心房,引發中風危機。檢查可作防範年長、患有三高、曾經中風但原因不明的人士,都是中風或再次中風的高危人士,暖心行動會繼續在社區篩查心臟疾病、為有需要患者通波仔之外,特別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包括了7天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部電腦掃描、頸動脈及腦血管掃描,以及一次診症講解檢查結果,詳情可致電9722 0151查詢。內容轉載:AM730
1
【心有所術: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心臟病患數目不斷上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保護心臟健康,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於預防心血管病帶來的併發症亦相當重要,心臟檢查有很多種,基本檢查有心電圖,而較深入的有心臟超聲波、心臟血管電腦掃描等。心電圖一般分為靜態心電圖,運動踏板心電圖及攜帶式心電圖。當中靜態心電圖記錄心臟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從而幫助了解各種心臟病症狀。然而,冠心病或其他隱性心臟病患者在靜止時未必會有病徵症狀,通過運動踏板心電圖檢查,則可把這些足以致命的病徵症狀顯現出來。攜帶式心電圖則會整天不間斷監測你的心電圖,從而找出引發如頭暈、昏厥及胸痛等不明顯或間歇性出現的心律不正常問題。同樣是非入侵性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利用高頻率聲波作多方位及多角度心臟掃描,獲得即時影像,用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心瓣膜是否正常運作、心臟收縮、跳動及泵血等情況。檢查簡單、非創傷性,也沒有輻射且準確度高,是常見的心臟檢查。 至於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是一個常用檢查是否患有冠心病的方法,它能完整地對冠狀動脈血管壁、內徑進行評估。有助準確地評估冠狀動脈收窄的程度、粥樣斑塊的結構及其鈣化幅度,醫生會參考這個檢查結果去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心臟病的高風險人士,建議約40歲起定期接受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電腦素描等較深入的檢查。畢竟每個人的心臟健康風險不一,建議應向醫生查詢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法。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2
心房顫動可致嚴重併發症 新技術助減併發症及手術時間
香港約有7萬多人患有心房顫動,為數不少。雖然心房顫動的病徵或較輕微,但千萬不能看輕,因為它可導致中風、心臟衰竭等其他嚴重疾病,甚至是死亡!醫生一般會建議藥物無效或病情較重的病人,接受心臟導管消融術,但舊有技術有較高手術風險,有機會傷及其他身體部分。最近本港就有私家醫院引入新技術「脈衝場消融術」,將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及手術時間大減,日後患者就可有更高效安全的選擇。陳女士(右)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並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手部麻痺發現患心房顫動七旬婦用脈衝消融治療現年74歲的陳女士,於今年初確診心房顫動。她過往一直有恆常做運動,包括爬艇、爬龍舟等,就算近年因疫情關係而減少,也一直沒察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沒任何病徵。惟在去年某天,她突然感到手部麻痺,於是到急症室求診,經檢查後發現是輕微中風,同時急症室醫生指她的心跳很亂。陳女士聞畢非常擔心,遂立即找私家醫生檢查,最後發現是心房顫動作祟。陳女士隨後接受了脈衝場消融術及左心耳堵塞術。她說手術後只有兩個小傷口,不過醫生就建議她暫時不要做太大動作的運動,要待1至2個月後心臟內的傷口痊癒才可,但現時行路已沒有氣喘。她認為手術對其幫助很大,因她知道一旦再拖延病情,就有大麻煩。心房顫動易患上但難發現可增中風及死亡率到底心房顫動可以做成甚麼麻煩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一般出現不規則、極快的心律,從早期到後期可分為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其病因是連着肺靜脈的右心房,受到異常肺靜脈細胞發出的紊亂電流影響,以致原本位於右心房上壁的「天然起搏器」竇房結無法發揮效用,令心房不受控制地快速、不規則收縮。心房顫動可令心室或不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全身,甚至出現心瓣倒流,而部分血液或會積聚在心房,並形成血栓,一旦進入血流可堵塞血管,令患者中風風險是非患者的5倍,死亡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約4倍。除了年老,不少常見都市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吸煙飲酒等習慣,都是致病原因,而且患者有可能完全沒病徵,或只是出現心悸、疲累、氣喘等輕微病徵。消融術可治心房顫動惟暗藏嚴重風險林逸賢醫生指,初期病人會使用藥物治療,但有效率只有約3成至6成半,而且復發率可達約7成多,故只要一發現藥物無效,又或是發現時病情已到較嚴重程度時,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常見的消融術有傳統射頻消融術及冷凍球囊消融術,惟兩種方式均有機會傷到其他組織,引致其他嚴重問題,包括血栓及中風、心房食道瘻管、膈神經受損、心包填塞、肺靜脈狹窄等。林逸賢醫生(右)指,心房顫動患者如對藥物無效,又或是病情嚴重,就應儘早做心臟導管消融術。「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功效安全可共存近年消融術就多了一位被醫學界寄予厚望的「超新星」–脈衝場消融術。心臟科專科馮永康醫生指,此技術會向目標組織,釋放一系列持續數微秒高振幅電脈衝,而強脈衝電場會令細胞膜上出現不可修復的電穿孔,細胞內物因而慢慢流出,令細胞凋亡;現時已獲歐盟CE認可。以往各種消融術均是用溫度能量,大包圍地破壞需治療區域,或會傷及無關的細胞或組織,不過脈衝場消融術就無此限制。馮永康醫生解釋,由於此技術容許控制脈衝強度,在不同細胞對電脈衝阻力不一,而心肌細胞是阻力最低的細胞的情況下,只要調整剛好足以破壞異常心肌細胞的強度,就能在不傷及其他組織下精準治療,令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大降,例如傳統射頻消融術的肺靜脈狹窄風險有約32.5%,而脈衝場的相關風險是低至近乎零。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大減一半馮永康醫生又指,脈術場消融術較易操作,令整體手術時間可短約一半,約1個半小時就可完成,除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期間的痛苦,更容許醫生有時間即時進行左心耳封堵術,清除術後中風的機會。馮永康醫生指,脈術場消融術的整體手術時間,比傳統方式可短約一半。本港已有私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早前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但在今年2月,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成為全港首間引入此技術的私家醫院。儀器抵港後,院方已用作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全部效果良好,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對心房顫動的病人而言,往後在治療上就多了一個考慮選項。報導來源:iMeddy
3
【通波仔手術後忌偷懶,專科護士指長者患者常犯1錯誤】
重點介紹心臟手術後的傷口護理、服藥指導和飲食建議,以幫助病患適應康復過程,促進身體健康。心臟手術後傷口護理:醫生進行手術,護士都會提醒病患於術後的注意事項,其中大家最上心的應算上傷口護理。Kolie以通波仔手術為例,通常傷口會處於手腕或大腿,這些位置都是日常動作經常使用到,因此護士經常提醒病患,術後要避免用手提重物,以免對傷口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如果大腿有傷口,患者要避免做蹲下動作;另外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按住傷口,以防爆開。」護士指出,病患一般都記得要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但日常動作很容易疏忽或忘記要顧忌傷口,導致傷口出現紅腫、膿液滲出或發炎跡象。當病患經常忘記避免拉扯傷口,傷口附近的血液從血管滲出,進入周圍的組織甚至滲透至另一皮層,並造成血腫。心臟手術後服藥指引:病患按醫生或藥劑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處方藥物,是最基本的事情,但Kolie指出這是很多病患經常犯錯的地方。 「一些年紀大的患者,他可能本身除了心臟問題,身體還同時有幾種慢性病,這個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準時服藥。正正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有長期服藥,反而會有一種想法誤為『我吃太多藥物了,很容易有副作用吧』,但其實你不服用醫生開給你的藥物,反而會有更多問題出現。」Kolie指出,年紀大的患者可能會忘記服藥,但其他患者可能會因為「不想吃」、「怕吃藥」等原因自行停藥,甚至自行調整劑藥,這也是醫護人員最不想見到的事情。 「患者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原來一直服用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當你自行停藥,血壓就會飆升;而調較藥物劑量的行為同理。」心臟疾病的藥物常見如抗凝血劑、抗生素和止痛藥,都有一定遵從劑量和時間表,如果意停藥或調整劑量,首要影響的絕對是病患本身。 「更嚴重的情況是,一些患者不跟從醫生的指引,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我們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成分,也不知道與患者本身服用的藥物會否產生不良互動。」而這個行為會令到病情產生更多變數,甚至出現異常反應,導致準時服藥這一項本來簡單的注意事項,也變得複雜起來。心臟手術後飲食調理:通常在手術後的初期,患者都能夠好好遵從醫生或營養師的飲食指導,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恆。Kolie強調,手術後的飲食會影響病患的康復進度,特別是本身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他們大部份都屬三高人士,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以心血管病患為例,我們一般建議他們吃得清淡一點,盡量避免食太多油膩食物。」護士經常提醒病患注意飲食,而這一點,病患身邊的家人或照顧者就可以依照下面三大重點,好好幫助病患。 高血壓:少食鹽 高血糖:少食糖 高膽固醇:少食油心臟手術後的護理是一個慢慢步向健康的過程,包括傷口護理、服藥指引和飲食調理。很多時候,病患本身並沒有這麼大決心,或記得清楚所有注意事項,而病患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的支持和輔助在這個時候顯得十分有用。畢竟,Kolie很多時候也要提醒病患身邊的照顧者,才能讓病患持久地遵照正確的方向慢慢康復。文章版權為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