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分享
0
【冬季心臟病|冬天心臟病發作高峰期 6大方法防止生命受損】
心臟病是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之一,而心血管問題在冬季特別嚴重,因這病猝死的高峰期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臟專科顧問醫生曾子欣指,天氣凍容易誘發心臟病,因為要維持體溫,如果本身有冠心病,會更容易引發心臟病。心臟病是甚麽?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心臟病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這種心臟病的成因是膽固醇層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腔收窄,以致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導致運動時出現心絞痛。為甚麽天氣凍會誘發心臟病?曾子欣指,本來有心臟病的人如冠心病,平時氣促都有需要「抖一抖」,天氣凍更容易有這情況出現,心口感到不適。因為天氣凍時,人體需要維持體溫,便會加大了心臟的負荷。而天氣凍時,除了影響冠心病患者,還較常影響的心臟病患者包括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的患者受壓力和荷爾蒙影響,若加上溫度驟度會有所影響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時僅僅控制到病情,天氣凍便會影響到這一群人心臟病的病徵 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產生壓迫性的心絞痛,痛楚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但休息後便會有所好轉。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如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心臟衰竭的病人更會氣促和雙腳水腫。醫生建議天氣凍預防心臟病發作死亡的方法 -記得穿著足夠的衣物,但不應只著1件厚厚的衣衫 -穿著衣物的方式應用洋葱式著衫法,可以更有效御寒保暖 -沖涼時要注意保暖,先等水溫變暖後才沖涼 -預備沖涼前也,不應脫衣並冷一段時間後,才到浴室沖涼,要盡快完成 -飲食方面減少進食高油鹽的食物,例如暖笠笠的火鍋,因為很多調味的食物,會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臟病發作應3小時內到醫院求診。資料來源:Sundaykiss
1
中風檢查|及早辨識 預防中風
香港每年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個中風個案,因應患者腦部受影響的部分,可致語言不清、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半身不遂,隨時影響整個家庭。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希望可減低大眾中風風險。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以後者較多,約佔八成個案。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表示,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出現栓塞,心瓣問題、冠心病和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房顫)等,可導致血栓形成引起中風,「而頸動脈出現斑塊沉積,都會阻礙血液供應腦部,增加中風風險。」或喪失自理能力中風令腦細胞死亡,情況不可逆轉,因應腦部受影響區域而出現手腳活動能力下降、麻痺、平衡力差、喪失語言能力、記憶力下降、吞嚥困難等,甚至出現肺炎、便秘、腦癇、失禁、抑鬱、腦水腫等併發症。蕭頌華指,「患者往往喪失自理能力而需要家人照顧,若本身為經濟支柱,對家庭影響將更大。」房顫可致嚴重中風房顫與中風關係密切,約四分一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蕭頌華解釋,「心房快速顫動的時候,未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心室,因此易於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較大,約5至7毫米,可阻塞較大的血管,引致較嚴重的中風,這些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甚至死亡,因此值得留意。」研究指本港居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7%人患有房顫,不過長者未必察覺自己心跳有問題,可能只有輕微氣喘或疲倦。篩查揪出高危者2019年的全港流動式免費房顫篩查計劃「心程之旅」,在逾5,600名參與者中找到58人患有房顫而不自知,當中64%已接受轉介至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至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之中,在601名參加者之中發現28人有心房顫動,另有27人出現嚴重心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如果心臟瓣膜未能完全閉合,當心臟泵血時或會出現倒流情況,倒流情況嚴重或使心房發大,繼而引發房顫問題;而心室需要更用力搏動,長遠亦有心臟衰竭風險。」此外,逾兩成成年人患有卵圓孔未閉,即左邊和右邊心房之間的通道,在嬰兒時期未能正常閉合,當年長時周邊血管形成血栓的話,便有可能通過此通道走入左心房,引發中風危機。檢查可作防範年長、患有三高、曾經中風但原因不明的人士,都是中風或再次中風的高危人士,暖心行動會繼續在社區篩查心臟疾病、為有需要患者通波仔之外,特別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包括了7天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部電腦掃描、頸動脈及腦血管掃描,以及一次診症講解檢查結果,詳情可致電9722 0151查詢。內容轉載:AM730
2
中風|年輕缺血性中風 研究指大多有潛在風險因素
突如其來的中風,多發生在患有三高等會增加血管阻塞的病人身上,尤其是年紀愈高風險亦愈高。最近一項歐洲大型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缺血性中風患者都有至少一項未被診斷的相關高危因素,當中以高膽固醇、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最為常見,特別是較年輕的患者及55歲以下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更大機會是由未經診斷的病患引致中風。研究逾四千個案臨床上,多達八成的中風屬於缺血性,即由血管阻塞所致,餘下兩成則為出血性中風。根據在瑞士洛桑一間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共分析了4,354名中風個案,當中1,125人在中風前未被診斷有任何中風風險因素。高膽固醇最常見結果發現,未被診斷出患有中風風險因素的,其實高達67.7%人患有至少一種風險因素潛伏。在各種因素之中,以高膽固醇最為常見,發生率有61.4%;其次是高血壓,患病率亦有23.7%;亦有10.2%人原來患有可引致心跳異常及血栓形成的心房顫動。研究數據已於歐洲神經科學大會上公布。輕視風險因素威脅領導研究的學者指出,除了上述三項風險因素外,研究還發現另外八項因素,包括其他心臟問題、糖尿病、飲食習慣、肥胖、壓力、吸煙及酒精。對於未診斷出風險因素的原因,研究人員相信是由於很多人輕視中風風險因素的威脅,加上這些因素往往不會引起明顯徵狀,令人難以察覺。特別是一些體形正常的人,更容易忽視健康風險;亦有部分人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未有接受身體檢查或求醫。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