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分享
1
【脈衝場消融術治療房顫新趨勢,手術時間短,適合年老患者】
俗稱「房顫」的心房顫動,是一種會持續惡化的心律疾病,年紀愈大,病發風險愈高,確診後需要盡早接受手術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不過,許多年老患者礙於心臟機能欠佳,手術風險較高。近年本港就引入了「脈衝場消融術」,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較高,能讓更多本身未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受惠,可望成為治療房顫的新趨勢。心房顫動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八十歲以上長者,患病比率達一成。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房顫患者的心跳會突然增加,即使安然坐著,也會感氣促及心悸等症狀,如果不作處理,或會增加中風及心臟衰竭等風險。他形容,房顫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疾病,部份人會由偶發性演變成永久性,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傳統手術治療時間較長藥物及手術是房顫治療的兩大元素,不少人傾向選擇前者,畢竟年紀較大的患者不想「捱一刀」。然而,林醫生指控制心律的藥物,療效最多四至五成,而且或引起甲狀腺及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難以長期使用,相對而言,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射頻消融術」及「冷凍治療」是較常用的手術方法,手術針對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出現的不正常細胞,藉著射頻或冷凍技術,消滅這些細胞,或在該位置建立「防火牆」,以阻擋它們對心律的干擾,從而改善病情。儘管手術療效達七至八成,惟手術時間長達數小時,而且有潛在的手術後遺症機會,例如射頻消融術可令人氣促,甚至影響食道,個別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威脅生命安全。故此,醫學界一直尋求療效顯著而副作用低的手術方法。釋放脈衝細胞自然凋亡直至脈衝場消融術面世,進一步提升了房顫治療的成效。這種新技術並非利用能量或溫差消除不正常細胞,而是透過電流經過細胞表面,使細胞膜產生小孔,令其自然在短時間內死亡,無法再影響心臟跳動。由於電流集中於心房及肺靜脈附近,並能調節能量及時間,因此不會對神經線細胞及其他正常細胞造成破壞,研究指出相關併發症風險更接近零。脈衝場消融術的另一特點是手術時間大為縮短,每次脈衝釋放的時間約為兩秒,平均需要八次,整個手術時間大約為六十至九十分鐘︰「手術風險可因此減低,而且患者的接受程度會增加,預計將來會是治療心房顫動的標準。」這種治療技術於今年二月引入本港私家醫院。林醫生說,以往年紀大、心臟機能較弱的房顫患者幾乎只能透過藥物控制病情,正因脈衝場消融術的手術時間短、副作用少,如今能適合於這班患者身上,是治療房顫的一大突破。相對其他手術,脈衝場消融術的儀器無論在喉管設計及控制也更為靈活,能令心臟科醫生更易掌握相關技術,從而令更多房顫患者受惠。備注:林逸賢醫生提醒,治療心房顫動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資料來源:晴報Skypost
3
【心有所術: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二零二零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71,300人次,而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 有6,561人。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58.8%。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能活動 和長期受到壓力及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臟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冠心病的典型病徵為胸口翳悶,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心臟會更為不適,亦可能出現心絞痛、冒冷汗及噁心欲嘔等症狀,但並不是人人都有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僅出現氣喘、暈眩或嘔吐等症狀,加上身體比較疲乏,往往誤以為只是感冒或吃錯東西所致,忽略了心臟病的可能性。曾有一名80歲老翁,因突然出現上吐下瀉而到急診室求診。初時就連醫療團隊都以為是腸胃炎,及後見老翁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差,非常疲倦卻又難以入睡,經心電圖及血液檢測後才發現是急性心臟病須立刻進行急救,但因已拖延幾小時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及後的康復程度因而未如理想。可見長者的非典型冠心病病徵確實易令人看漏眼。或許你會問心臟病發為何上吐下瀉?皆因病發時身體產生的荷爾蒙有機會影響全身,導致出現與心臟病無關的症狀。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年紀老邁或身體虛弱的長者可採用藥物治療。阿士匹靈或會導致長者胃出血或胃潰瘍,可改為選用氯吡格雷一類的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並無前述的副作用,適合長者長期服食,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而接受過「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一般亦會服用氯吡格雷,以防止病情復發。為預防冠心病長者應維持適當運動量,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便較容易察覺運動時身體上的變化,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