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心肌梗塞同心臟病有什麼分別?相對癌症,心臟生病的死亡率竟然仲要高!

究竟心肌梗塞同心臟病有什麼分別?相對癌症,心臟生病的死亡率竟然仲要高!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不如睇下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 和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 係HOYTV的節目【健康關注組】分享的專業意見!


資料來源:HOYTV

不如睇下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 和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 係HOYTV的節目【健康關注組】分享的專業意見!


資料來源:HOYTV

分享
0
電腦掃描 徹底找出心臟血管問題
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用於心臟檢查上,電腦掃描可粗略分為使用顯影劑和不使用顯影劑兩大類,「近年亦有較新的『雙能量電腦掃描』 和『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能提供更多資訊,幫助醫生作出診斷。」功能不斷進化不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可以找出心臟血管有否鈣化點,從而計算鈣化分數,分數愈高血管收窄的可能性愈大;至於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 可得出更多資訊,例如整條血管的走勢、有沒有收窄、收窄的程度屬輕微、嚴重,甚至完全堵塞都可看清楚。徐偉聰補充,「CT-FFR則為最新技術, 透過AI分析可得知血流有否受影響,令心臟肌肉缺血等。這並不能單靠收窄多少去估計,因為有時候中度的收窄,已令血流變差。」一般來說,當 血管收窄超過五成,便有可能令血流變差,影響心臟功能,出現心絞痛等徵狀。有助監察病情除了用作診斷,由於電腦掃描可判斷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有助醫生決定治療方案,或者計劃手術。徐偉聰解釋,「例如有哪些血管要放入支 架、哪些可以繼續觀察,用藥控制病情。另外,患者亦可定期接受電腦掃描檢查,觀察血管鈣化點變化,即知道控病情況,如有惡化可及早處理。」 此外,心臟電腦掃描其實也可看到附近組織的狀況,例如心瓣、大動脈、心膜、氣管、骨骼等,例如有輕微肺炎、心瓣有鈣化點都可找到,能更全 面評估胸口痛的原因。檢查過程簡單電腦掃描的檢查過程簡短,只需十數秒便完成,不過準備的時間相對較長。徐偉聰指,「我們要向接受檢查人士講解風險、注射顯影劑、教導 如何閉氣等,所以整個過程約需半小時。」另外,患者接受檢查前要禁食4小時,亦要告訴醫生正服用的藥物,如正使用糖尿病藥二甲雙胍則需要停 藥,「如果接受檢查人士心跳較快,有可能會處方藥物暫時減慢心跳,或會跟患者本身使用的心臟藥物相沖,所以溝通十分重要。」如有敏感病歷 或腎功能有問題的患者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顯影劑會帶來不良影響,事前必須與醫生商量。嚴重收窄未必有徵狀徐偉聰分享一些做心臟電腦掃描的個案,「最近有不少人本身並沒有相關病歷,但因要接種新冠疫苗而先做一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幾位患 者的情況頗嚴重,其中一位更是3條冠狀動脈都出現七至八成收窄。」因此沒有相關病徵不等於心臟機能正常,大家不應掉以輕心。如有任何懷疑, 應及早求醫。內容轉載:AM730
2
【冬季心臟病|冬天心臟病發作高峰期 6大方法防止生命受損】
心臟病是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之一,而心血管問題在冬季特別嚴重,因這病猝死的高峰期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臟專科顧問醫生曾子欣指,天氣凍容易誘發心臟病,因為要維持體溫,如果本身有冠心病,會更容易引發心臟病。心臟病是甚麽?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心臟病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這種心臟病的成因是膽固醇層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腔收窄,以致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導致運動時出現心絞痛。為甚麽天氣凍會誘發心臟病?曾子欣指,本來有心臟病的人如冠心病,平時氣促都有需要「抖一抖」,天氣凍更容易有這情況出現,心口感到不適。因為天氣凍時,人體需要維持體溫,便會加大了心臟的負荷。而天氣凍時,除了影響冠心病患者,還較常影響的心臟病患者包括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的患者受壓力和荷爾蒙影響,若加上溫度驟度會有所影響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時僅僅控制到病情,天氣凍便會影響到這一群人心臟病的病徵 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產生壓迫性的心絞痛,痛楚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但休息後便會有所好轉。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如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心臟衰竭的病人更會氣促和雙腳水腫。醫生建議天氣凍預防心臟病發作死亡的方法 -記得穿著足夠的衣物,但不應只著1件厚厚的衣衫 -穿著衣物的方式應用洋葱式著衫法,可以更有效御寒保暖 -沖涼時要注意保暖,先等水溫變暖後才沖涼 -預備沖涼前也,不應脫衣並冷一段時間後,才到浴室沖涼,要盡快完成 -飲食方面減少進食高油鹽的食物,例如暖笠笠的火鍋,因為很多調味的食物,會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臟病發作應3小時內到醫院求診。資料來源:Sundaykiss
3
優惠價進行心臟電腦掃描 減輪候診斷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出,最初為公院排期通波仔的患者提供另一快捷治療途徑,而去年11月服務恆常化,並展開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即使非排期中的病人,有需要亦可參加計劃,「現已為500名長者作免費檢查,為450名患者以優惠價通波仔。」輪候心臟電腦掃描需時在免費篩查和通波仔手術之間,還有確診的步驟。然而於公營醫療系統輪候造影診斷、心臟電腦掃描,需時長達156星期。患者未能及時診斷的話,將有礙接受治療。陳文偉續指,「心臟電腦掃描將補足現行的公私營協作,毋須公立醫院轉介,亦可得到快速的診斷。」計劃包括心臟電腦掃描及心臟科專科醫生診金,價錢為4,800港元,約為原價8,600港元的五六折。血管造影技術提升冠心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磁力共振等,而美國心臟學學院及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指引建議電腦掃描血管造影作為一線檢查。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近年相關技術大有進步,「輻射量比傳統電腦掃減少67%輻射,而沒有影響清晰度;掃描過程由250毫秒減至66毫秒,減少以往因為心跳太快、患者難閉氣而令影像模糊的情況;顯影劑的用量也減近四成,腎病患者也可安全地接受檢查;解像度也更高更清晰,有助醫生斷症。CT-FFR助判斷治療方案臨床上,如血管堵塞九成或以上須通波仔,而收窄50%至70%屬「中度狹窄」,是否需要手術處理視乎血管的血液流量及流速。傳統上須作入侵式檢查量度血流儲備分數(FFR),即量度血管收窄位置前後的血壓作比較,如FFR少於0.8應考慮手術。徐偉聰表示現有無創的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透過冠狀動脈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建立立體解剖模型,再透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便可計算出血流儲備分數。此檢查屬非入侵性,方便患者之外,也可幫助醫生更準確判斷應用藥還是做手術。」診斷不宜拖延51歲的林小姐,2017年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住院數天觀察,醫生建議她出院後排期做心臟電腦掃描檢查,惟最少等半年。林小姐認為不能拖,故到私家醫院檢查。取得報告後返回公立醫院覆診,始發現有一條血管塞了九成,要轉介另一公立醫院做通波仔,但院方建議她等下月糖尿病覆診再排期看心臟科,林小姐遂決定到私家醫院求醫,更獲安排翌日立即做手術。今年5月及10月,林小姐因糖尿病控制欠佳再度出現心口痛,最終兩次均參加者得到治療,現情況漸趨穩定。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