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個人風險,選心臟檢查】

【按個人風險,選心臟檢查】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當心臟出現不適,當然要去看醫生檢查一下。然而檢查方法有很多種,患者未必清楚當中的分別或用途。心臟科專科醫生蔡文俊就為大家簡介一下心臟科之中,常用的一些檢查方法。

蔡文俊表示,「最常用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以及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當中心電圖再細分靜態心電圖、持續24小時心電圖,以及運動心電圖。此外,較少用但亦有機會用到的檢查,則有磁力共振和核子檢查。」



心臟超聲波檢查結構
心臟超聲波是一種沒輻射、毋須打針的檢查,安全程度高,所有人都適合,作用主要是檢查心臟結構,包括心臟大小、心肌厚度、心瓣功能、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是否正常等。蔡文俊續指,「一般心臟超聲波於體外進行,另有一種『經食道心臟超聲波』就會將儀器如照胃鏡般放入食道,更近距離去做檢查,可以更清楚。情況例如心瓣毛病未能透過一般超聲波清楚檢查、需要量度心瓣毛病的嚴重程度、查看心臟有否小血塊形成、檢查有否心漏,又或量度心漏的大小,都需要用到經食道超聲波。」

電腦掃描找血管阻塞
至於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主要查看冠心血管有否出現阻塞,或阻塞程度如何。如果發現冠心血管輕微收窄,或須用藥控制影響心血管的風險因素,常見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的三高問題;若血管收窄嚴重,就要做通波仔手術改善血流。蔡文俊提醒,「部分患者未必適合做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原因是檢查有輻射,如孕婦便不適合;同時,檢查要用到顯影劑,若有過敏,或者本身腎功能較差,就可能要避免使用。」



這類患者又該如何檢查心血管?蔡文俊指若果風險低可考慮使用運動心電圖,「即檢查患者在跑步時的心電圖變化,從而判斷有否心臟缺血的現象,惟準確度相對較低。另外亦可採用磁力共振或核子檢查,也是查看心臟有沒有缺血,再判斷血管阻塞嚴重程度,比起電腦掃描是一個較間接的方法。」

心電圖監察韻律
至於靜態心電圖,是常見包括在體檢中的一個檢查,蔡文俊認為這個基本的心電圖可讓醫生看到幾類問題,「包括有否高風險心律不整的傾向;其次是心跳動的韻律;最後是心肌有否缺血現象,不過情況嚴重才可於心電圖展示出來。」而部分患者的心律不整問題只是間歇性出現,基本心電圖未必可揪出問題,此時可使用24小時心電圖或長至一星期的連續心電圖,去記錄發作的時間、頻率等。

蔡文俊最後提醒,如屬心臟病高風險人士,包括三高、家族有早期心臟病史,應及早安排檢查,甚至包括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較低風險人士在體檢時則可加入心臟超聲波及運動心電圖,已十分足夠。

資料來源:AM730
當心臟出現不適,當然要去看醫生檢查一下。然而檢查方法有很多種,患者未必清楚當中的分別或用途。心臟科專科醫生蔡文俊就為大家簡介一下心臟科之中,常用的一些檢查方法。

蔡文俊表示,「最常用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以及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當中心電圖再細分靜態心電圖、持續24小時心電圖,以及運動心電圖。此外,較少用但亦有機會用到的檢查,則有磁力共振和核子檢查。」



心臟超聲波檢查結構
心臟超聲波是一種沒輻射、毋須打針的檢查,安全程度高,所有人都適合,作用主要是檢查心臟結構,包括心臟大小、心肌厚度、心瓣功能、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是否正常等。蔡文俊續指,「一般心臟超聲波於體外進行,另有一種『經食道心臟超聲波』就會將儀器如照胃鏡般放入食道,更近距離去做檢查,可以更清楚。情況例如心瓣毛病未能透過一般超聲波清楚檢查、需要量度心瓣毛病的嚴重程度、查看心臟有否小血塊形成、檢查有否心漏,又或量度心漏的大小,都需要用到經食道超聲波。」

電腦掃描找血管阻塞
至於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主要查看冠心血管有否出現阻塞,或阻塞程度如何。如果發現冠心血管輕微收窄,或須用藥控制影響心血管的風險因素,常見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的三高問題;若血管收窄嚴重,就要做通波仔手術改善血流。蔡文俊提醒,「部分患者未必適合做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原因是檢查有輻射,如孕婦便不適合;同時,檢查要用到顯影劑,若有過敏,或者本身腎功能較差,就可能要避免使用。」



這類患者又該如何檢查心血管?蔡文俊指若果風險低可考慮使用運動心電圖,「即檢查患者在跑步時的心電圖變化,從而判斷有否心臟缺血的現象,惟準確度相對較低。另外亦可採用磁力共振或核子檢查,也是查看心臟有沒有缺血,再判斷血管阻塞嚴重程度,比起電腦掃描是一個較間接的方法。」

心電圖監察韻律
至於靜態心電圖,是常見包括在體檢中的一個檢查,蔡文俊認為這個基本的心電圖可讓醫生看到幾類問題,「包括有否高風險心律不整的傾向;其次是心跳動的韻律;最後是心肌有否缺血現象,不過情況嚴重才可於心電圖展示出來。」而部分患者的心律不整問題只是間歇性出現,基本心電圖未必可揪出問題,此時可使用24小時心電圖或長至一星期的連續心電圖,去記錄發作的時間、頻率等。

蔡文俊最後提醒,如屬心臟病高風險人士,包括三高、家族有早期心臟病史,應及早安排檢查,甚至包括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較低風險人士在體檢時則可加入心臟超聲波及運動心電圖,已十分足夠。

資料來源:AM730
Share
0
疫情下心臟科輪候再延長 醫療機構推社區篩查計劃助基層防患未然
公立醫院自2020年起,因應疫情暫停非緊急手術服務,心臟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長達一年以上,有心臟問題的病人或許無法及時就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有醫療機構有意在公私營醫療之間扮演中間角色,兩年前已推出的「通波仔手術計劃」手術予有需要的病人,並推出社區篩查計劃,有見疫情持續,該機構計劃在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計約700人受惠。醫療劵無法完全減輕基層長者負擔今年72歲的譚女士,在公屋居住,曾有過家族病史,母親因心臟病去世。自身亦經常有心臟不適、容易氣喘和疲勞等問題,但因以往經歷過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又無法負擔得起私營機構的醫療費用,遲遲沒有到醫院進行檢查。問到為何沒有使用政府醫療劵減輕部分醫療負擔,譚女士坦言日常需要用到醫療劵的情況有很多,如看牙科、中醫等,當中需要支付的費用並不少,根本沒能剩下多少額度能支付心臟檢查的開支。正好在今年遇上一個計劃在她家附近開設社區中心,便參與了社區篩查計劃。經專科診斷後發現她患有尖瓣逆流、高膽固醇等疾病,現時經中心轉介到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排期,但輪候時間仍需等到2024年。為減輕病人及公營機構壓力在本港致命疾病中,心臟病排行第三位。根據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統計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的死亡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2月聯同嘉諾撒醫院發起,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快捷,優惠價的「通波仔」手術,希望能縮短疫情下病人輪候公立醫院的時間,計劃目前共逾2,000位患者受患。同年11月服務正式恆常化,展開第二階段,推出免費社區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隱形患者,提供康復支援。社區篩查計劃明年增至6次 找出心臟病隱形患者有見疫情持續,今年5月更拓展檢查覆蓋範圍,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務求讓各階層市民均可受惠,盡早獲得醫治。預計第三階段於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料到時約700人受惠。公院輪候時間過長 小病拖成大病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過長,心臟病患者容易小病拖成大病,「原本只要食藥就解決到嘅問題,變到要做手術先解決到。」他希望有關計劃能給予市民多個選擇,同時減輕公營醫療和病人的負擔他。他以行車隧道作比喻,「公立醫院似紅遂,價錢便宜,但因服務人士眾多,輪候時間需時;私院則如西遂,價錢較貴,但輪候時間較快,而我哋嘅『通波仔手術計劃』則如東遂。」他認為介乎於兩者之間,比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快,價錢卻比私立醫院便宜。社協呼籲加強公私營合作走入社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總幹事連瑋翹認為,「通波仔手術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走入社區,直接為有需要病人提供轉介服務,有助於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若果要根治香港的醫療問題,應要從兩大問題著手。他指出,第一是人口老化問題。香港長者人數每年增加五、六萬人,一名長者有機會身兼多種疾病,「一個長者同時睇緊七科、八科專科都並唔罕見,而當一個病人唔喺睇緊一個醫生,而係睇緊六、七個醫生嘅時候,醫療需求其實喺非常之大。」第二,是長者對預防疾病和健康意識貧乏。連瑋翹表示,在推行長者預防疾病時遇上很多問題,「因為基層長者大多嘅健康素養較低,進行檢查嘅動機亦相對低。另外,因社區預防風氣唔盛行,長者有時未必有病,但係想預早檢查,都搵唔到有相應服務。」他認為,加強公私營協作是較可行的方式推行基層長者醫療預防等措施,能有助於整個醫療制度的持續性。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呼籲社區各界與他們一同關注心臟病患,承諾未來服務將會繼續拓展,希望將來可以提供到更多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手術以「優惠價」給有需要的病患。內容轉載:香港01
1
【心肌梗塞年輕化,及早檢查醫治;注意控制膽固醇,減心肌梗塞風險】
為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世界心臟組織會將每年9月29日訂為「世界心臟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數字,在香港每年亦有約八萬人因心血管疾病問題住院,更有近七千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加上心血管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心臟病問題實在不容忽視。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心肌梗塞問題有如潛在炸彈,由於心血管阻塞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故如沒有定期檢查,根本不知自己有心血管問題。加上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近年心肌梗塞問題有年輕化趨勢。有個別患者不足四十歲已面對心肌梗塞威脅。曾醫生指病人的心血管就算已閉塞了七成,只要血液仍可通過,患者亦可能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一旦突發心肌梗塞影響供血,可導致心肌壞死,如未能及時以AED或於黃金3小時內送院救治,隨時可致命。胸口持續劇痛 應立即求助曾醫生指多種問題,包括遺傳、長者、男士都屬心肌梗塞的高危族。此外,吸煙人士、有三高問題、運動不足、肥胖和不健康飲食,尤其經常進食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都會增加心肌梗塞機會。有研究指以心血管約五至六成阻塞人士的猝死風險最高,由於平時沒有症狀,患者病發時突然休克,身旁沒有其他人導致未能及時搶救而失去性命。當心肌梗塞爆發,患者會感強烈胸痛,痛感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患者並會感覺呼吸困難、暈眩、冒冷汗及作嘔等,就算休息亦無法紓緩,直至失去意識甚至休克。醫生建議本身有心臟病史、膽固醇高及糖尿病患者、吸煙人士及有血壓高問題,宜進行心血管電腦掃描,可準確檢查心血管的潛在問題,以便盡早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如出現心口突然劇痛持續不退,應立即求診或向身邊人求助。注意控制壞膽固醇 減梗塞風險就算已通波仔或搭橋並不代表可一勞永逸,如不加以控制一樣會有復發機會,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助減低心臟病復發的機會。曾醫生並指:「曾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因病發後可能已有部分心肌壞死,使心臟機能下降,如再病發死亡風險便會提高。」他建議吸煙人士應立即戒煙,如有三高問題更要注意控制。正常人的壞膽固醇控制目標,一般可接受水平為3.0mmol/L;有吸煙習慣、糖尿病及高血壓問題的患者,壞膽固醇應控制在2.6 mmol/L水平,但曾中風及冠心病的患者,控制目標則要定在1.8 mmol/L水平。
2
長者氣喘非等閒事 心瓣「活門」退化可致心衰竭
心瓣好比一道活門,當血液流動時,活門會一開一合,讓血液向同一方向前進。可是,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這扇門每日要開合10萬次,總有退化的一日。」他續指,當活門一壞,便會令血液倒流,心臟為了彌補這個問題,便需更大力泵血,長遠會造成心臟漲大,甚至心臟衰竭,無法逆轉。篩查:每8個長者 有1個心瓣有嚴重問題心瓣出現問題,平常可能只會出現氣喘,表面十分健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早前開展「暖心行動」,包括在社區免費為長者進行心臟病篩查,發現接近12.5%長者有心瓣問題,患者介乎70至90多歲,即每8個長者就有1個心瓣有嚴重毛病。林醫生提醒,心瓣問題還可引致心律不正、心跳紊亂、心慌慌等,而心律不正更可能會隨時引起中風,「若心臟開始衰竭,則會容易疲累,手腳凍、腳腫等。」 若為早期衰竭,大部分患者治療後,心臟功能可回復從前。然而,不少長者一聽到心臟手術,就想到開胸手術,避之則吉。林醫生指出,的確,傳統要修復心瓣為開胸手術,首先要鋸開胸骨,讓外科醫生看到整顆心臟;繼而用藥暫停心臟功能,並接駁人工心肺機。手術創傷相當大,若順利康復,患者仍需約兩星期才可出院。約八成患者微創手術後一日出院近十年,本港引進了微創心瓣修補手術。林醫生指出,大部分患者的心瓣「拍唔埋」、「拍過龍」或中間有空隙,較新的微創手術由大腿引入導管至心臟,以類似「釘書機」的夾子夾著鬆脫的心瓣,使其緊閉,有助恢復心臟的正常血液流動,「手術傷口細小,約八成患者術後只需一日便可出院。」除了長者,年輕人亦有機會受心瓣問題困擾。一位年僅20多歲的先天性心臟病女患者外表與正常人無異,但因心瓣問題令血液倒流,經常出現血壓低和頭暈問題,更常常擔心「暈咗醒唔返」。正值花樣年華的她難以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擔心留下長長的疤痕,最終決定進行微創修補手術,盡早解決問題。林醫生最後提醒,心瓣問題有多種不同治療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內容轉載:晴報
3
【頑固型高血壓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頑固型高血壓 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 有效平穩血壓分享:香港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由於大部份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根本不知自己有血壓問題。然而高血壓為「隱型殺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腎病及眼底血管增生的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指,以往高血壓主要靠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控制,但如遵照醫囑後血壓仍然偏高,患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血壓藥來控制,現時則建議病人可選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RDN)」以穩定血壓。「高血壓是三高中最常見的,根據去年衛生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近30%成年人有血壓高問題。」林醫生指只有少部份患者會感頭暈及頭痛,其餘患者沒有任何問題。當血壓長期偏高,便容易引致爆血管,如腦出血失救致死,或是大動脈內膜撕裂亦可引致猝死。「高血壓亦可致腦血管、心血管、腎血管或腳血管變壞慢慢阻塞,出現慢性問題,這樣可引致中風、需洗腎或爛腳等。所以血壓高是一直潛伏體內的沉默殺手,隨時會突然出現成為致命元凶。」定期測血壓 及早發現並控制風險林醫生指血壓高是血管老化的過程,他建議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當發現血壓超標(上壓>130mmHg;下壓>80 mmHg),便屬於早期高血壓,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少鹽少油等控制血壓。但如到了第一期高血壓(上壓>140mmHg-159 mmHg;下壓>90 mmHg-99 mmHg),這階段除了生活習慣改變,還需輔以藥物控制。第二期高血壓為(上壓>160mmHg-179 mmHg;下壓>100 mmHg-109 mmHg),這已很嚴重需要立即尋求醫護人員協助,當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上升10mmHg,患血液循環慢性疾病的風險便會增加1倍,然而有約15%患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考慮接受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是一種介入治療,醫生會於病人大腿內側進行局部麻醉,並從其中一側大腿的股動脈以打針方式置入一條中空鞘管,以便將治療專用的導管放入體內。當導管到達其中一邊腎臟動脈後,會在4個合適的位置同時利用高頻率電波進行神經組織電擊治療,每次需時約1分鐘,當一邊的腎動脈完成治療後,醫生便會於另一邊腎重複步驟,直至手術完成,便會取出所有治療的導管器材。手術可以減低腎動脈附近神經線的活躍程度,降低腎素(血管收縮素)分泌以達控制血壓的目的。臨床效果理想 減併發症死亡風險林醫生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不單傷口微細,且風險極低,而手術一般需時約60分鐘,術後最快可即日出院。根據臨床數據證實,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的效果理想,特別適合有抗藥性及經常忘記服藥的長者,近期一位病人的血壓水平一直不理想,但因服食不同降血壓藥皆有副作用,在醫生建議下做了手術後,控制血壓效果理想,憂慮亦因而緩解。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後患者24小時上壓平均值可下降20mmHg,效果可持續至術後3年。「於早前的臨床研究病人的血壓只要下降2mmHg,病人因中風死亡的風險便下跌10%,心臟病發的風險亦下跌7%,可見手術的效果顯著。」術後繼續用藥 保持良好習慣林醫生提醒,病人完成手術後仍需繼續服降血壓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就算要嘗試減藥,亦需在醫生監察及建議下進行。資訊來源: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