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Share
1
心跳紊亂? 慎防心房顫動致中風 及早察覺微創手術及藥物可減風險
年齡愈大 房顫風險愈高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醫生指出,本港約有近7萬名房顫患者,多見於長者。據資料顯示,每100名60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有4名長者患有心房顫動,而80歲或以上的長者比率更高,每4至5人中已有1名患有心房顫動¹。「年齡增長是患房顫的高危因素之一,此外還包括有心臟瓣膜毛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內分泌失調,例如甲亢等人士。」林醫生強調,不少人以為房顫只是心跳快和亂一點,並無大礙,但事實卻不然。「房顫較冠心病更可怕,它所引致的中風較其他類型的中風更為嚴重,可導致殘障,死亡率也較高。」心房顫動形成血塊或阻塞腦血管致中風根據資料顯示,每年有逾12,000宗因中風入院的新症個案,當中約25%跟房顫有關²。或許很多人會不明白,中風是腦血管問題,跟心臟又有何關係?林醫生闡釋,正常的心跳始於右心房,由一組特定的心臟組織控制,發出穩定的電子信號,指令心臟每分鐘跳動60至100次。若有心律不正,則是在這組織以外,還有其他地方發號施令,帶動心室過速及無規律地跳動。「房顫患者的心跳,每分鐘可高達200、300次。混亂的電子信號會令心室不能跟心房協調跳動,導致血液未能如常從心房擠入心室,血流因此變得緩慢,增加凝固成血塊的機會。血塊若流出心臟或會隨血液流到腦部,阻塞腦血管,腦部缺乏血液供應,可引致急性中風。」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中風風險相若最可怕的是房顫的出現,可以是毫無先兆或症狀,但也有些患者身體會出現異常,如靜止不動時,也感覺心跳狂飇、心悸、胸悶、氣喘、流汗等,彷似在做劇烈運動。林醫生指,房顫可分陣發性及持續性,陣發性可能偶爾發作一次,每次只幾分鐘,如置諸不理,或會惡化成持續性,每日24小時隨時可發生。不過,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形成血塊及中風風險是相若的,是非房顫患者的5倍¹ ²。國際指引建議,65歲以上市民應定期檢查心跳,及早診斷與治療房顫,以減低中風的風險。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檢查或甲狀腺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現時科技進步,測量心率的手機軟件或智能手表,都有助患者提高警覺和及早治療。新一代薄血藥可減75%中風風險 手術堵塞血塊形成房顫的治療方法可分藥物及手術,目標包括控制心跳或心率,以及預防血栓栓塞導致中風。林醫生說:「坊間有不同種類的薄血藥,各有利弊,關鍵是否正確用藥;另有亞士匹靈,雖可減少出血機會,但中風風險只能降低20%;至於新一代的薄血藥,則可減約75%的中風風險。」林醫生指,雖然新一代薄血藥副作用減少,但仍未能完全免除出血問題,加上超過九成導致中風的血塊積聚在左心心耳³,故醫生會建議部分病人進行左心耳封堵微創手術。「這手術較適合非瓣膜性房顫或因各種原因無法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有效堵塞左心心耳形成血塊,防止中風。」
2
中風|年輕缺血性中風 研究指大多有潛在風險因素
突如其來的中風,多發生在患有三高等會增加血管阻塞的病人身上,尤其是年紀愈高風險亦愈高。最近一項歐洲大型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缺血性中風患者都有至少一項未被診斷的相關高危因素,當中以高膽固醇、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最為常見,特別是較年輕的患者及55歲以下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更大機會是由未經診斷的病患引致中風。研究逾四千個案臨床上,多達八成的中風屬於缺血性,即由血管阻塞所致,餘下兩成則為出血性中風。根據在瑞士洛桑一間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共分析了4,354名中風個案,當中1,125人在中風前未被診斷有任何中風風險因素。高膽固醇最常見結果發現,未被診斷出患有中風風險因素的,其實高達67.7%人患有至少一種風險因素潛伏。在各種因素之中,以高膽固醇最為常見,發生率有61.4%;其次是高血壓,患病率亦有23.7%;亦有10.2%人原來患有可引致心跳異常及血栓形成的心房顫動。研究數據已於歐洲神經科學大會上公布。輕視風險因素威脅領導研究的學者指出,除了上述三項風險因素外,研究還發現另外八項因素,包括其他心臟問題、糖尿病、飲食習慣、肥胖、壓力、吸煙及酒精。對於未診斷出風險因素的原因,研究人員相信是由於很多人輕視中風風險因素的威脅,加上這些因素往往不會引起明顯徵狀,令人難以察覺。特別是一些體形正常的人,更容易忽視健康風險;亦有部分人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未有接受身體檢查或求醫。內容轉載:AM730
3
【按個人風險,選心臟檢查】
當心臟出現不適,當然要去看醫生檢查一下。然而檢查方法有很多種,患者未必清楚當中的分別或用途。心臟科專科醫生蔡文俊就為大家簡介一下心臟科之中,常用的一些檢查方法。蔡文俊表示,「最常用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以及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當中心電圖再細分靜態心電圖、持續24小時心電圖,以及運動心電圖。此外,較少用但亦有機會用到的檢查,則有磁力共振和核子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結構心臟超聲波是一種沒輻射、毋須打針的檢查,安全程度高,所有人都適合,作用主要是檢查心臟結構,包括心臟大小、心肌厚度、心瓣功能、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是否正常等。蔡文俊續指,「一般心臟超聲波於體外進行,另有一種『經食道心臟超聲波』就會將儀器如照胃鏡般放入食道,更近距離去做檢查,可以更清楚。情況例如心瓣毛病未能透過一般超聲波清楚檢查、需要量度心瓣毛病的嚴重程度、查看心臟有否小血塊形成、檢查有否心漏,又或量度心漏的大小,都需要用到經食道超聲波。」電腦掃描找血管阻塞至於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主要查看冠心血管有否出現阻塞,或阻塞程度如何。如果發現冠心血管輕微收窄,或須用藥控制影響心血管的風險因素,常見是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的三高問題;若血管收窄嚴重,就要做通波仔手術改善血流。蔡文俊提醒,「部分患者未必適合做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原因是檢查有輻射,如孕婦便不適合;同時,檢查要用到顯影劑,若有過敏,或者本身腎功能較差,就可能要避免使用。」這類患者又該如何檢查心血管?蔡文俊指若果風險低可考慮使用運動心電圖,「即檢查患者在跑步時的心電圖變化,從而判斷有否心臟缺血的現象,惟準確度相對較低。另外亦可採用磁力共振或核子檢查,也是查看心臟有沒有缺血,再判斷血管阻塞嚴重程度,比起電腦掃描是一個較間接的方法。」心電圖監察韻律至於靜態心電圖,是常見包括在體檢中的一個檢查,蔡文俊認為這個基本的心電圖可讓醫生看到幾類問題,「包括有否高風險心律不整的傾向;其次是心跳動的韻律;最後是心肌有否缺血現象,不過情況嚴重才可於心電圖展示出來。」而部分患者的心律不整問題只是間歇性出現,基本心電圖未必可揪出問題,此時可使用24小時心電圖或長至一星期的連續心電圖,去記錄發作的時間、頻率等。蔡文俊最後提醒,如屬心臟病高風險人士,包括三高、家族有早期心臟病史,應及早安排檢查,甚至包括冠狀動脈造影電腦掃描;較低風險人士在體檢時則可加入心臟超聲波及運動心電圖,已十分足夠。資料來源: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