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行動推行第三年 受惠人數合共逾2,000人 恆常化免費社區心臟篩查 配合政府拓展基層醫療 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

暖心行動推行第三年 受惠人數合共逾2,000人 恆常化免費社區心臟篩查 配合政府拓展基層醫療 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隨時輪候近三年,病情不夠嚴重,可能輪候檢查及手術均遙遙無期。

為助基層市民及早獲得治療,並收窄公私營醫療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自2020年起提供暖心價通波仔、心臟檢查,及多次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活動至今共超過2,000人受惠。總結5次心臟篩查結果,逾四成基層市民被發現不同程度的心臟問題,近百人獲轉介至專科作進一步治療。

為配合政府的施政報告目標,拓展基層醫療,「暖心行動」將大力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呼籲更多地區組織及社福機構主動聯絡並合作舉辦更多大型篩查活動,由「暖心行動」的專業醫護團隊提供心臟篩查及轉介服務,而社區組織則安排義工、場地及聯絡基層市民參加,攜手合作實現「全民心臟普查」。

雖然「暖心行動」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合作的社福機構之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指,要根治香港醫療問題,還是應由政府著手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並加強公私營協作,以長遠改善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

 

心臟病數字連年攀升,公立醫院輪候等到「頸都長」,病情隨時惡化

心臟病患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

內科就診人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相較10年前提升了35%。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為集中資源抗疫,影響了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服務,包括非緊急手術、日間及門診服務,部分病人的覆診或需延期。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延長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公立醫院內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42星期 (接近三年)

公私營醫療失衡

因應病情複雜程度、支架數量及物料、所選醫院及醫生,手術費會有所不同。展望未來市民能以合理價格在私營醫療系統跟進病情,讓市民多一個選擇

 

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冠心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

 

推「暖心行動」減公院壓力,助基層市民及早處理心臟問題

 

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為配合最新的施政報告建議,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暖心行動將廣邀各界社福機構合作,將計劃升級至恆常化,令不同階層市民受惠,實現「全民心臟普查」,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連同嘉諾撒醫院自2020年2月首次推出「暖心行動」,提供暖心價「通波仔」服務,至今已有逾2000位市民受惠。同年11月,「暖心行動」與地區組織合作開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早期有心瓣問題的患者,並提供康復支援。2021年11月,「暖心行動」推出暖心價心臟電腦掃描,助患者解決需長時間確診的問題。2022年5月擴闊檢查的覆蓋面,以「暖心價」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的預防中風檢查計劃。社區篩查700+人受惠,四成多人驗出心臟問題。

 

SoCO籲政府改善醫療問題,加強公私營合作

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醫管局資料顯示21-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有SoCO會員透露,覆診及輪候「通波仔」時間遙遙無期,往往病情嚴重時才獲安排手術。SoCO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

 

現有問題:

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

政府統計處推斷香港人口將不斷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未來20年將增加近一倍,由2019年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

長者較高風險患上癌症、心臟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而糖尿病、高血壓可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者需較長住院時間

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中83.7%為65歲或以上長者

 

長者健康能力及意識不足

基層醫療風氣未盛,長者動力低,缺乏恆常檢查習慣,即使需要亦未知如何找到服務

應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包括預防服務

 

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

醫療人手不足:推算在2030年及2040年,醫管局將有800和960名醫生短缺

輪候時間過長:現時內科門診最長142星期(接近3年),眼科最長173星期;專科門診、造影檢查加上手術是三重等候,基層長者健康及心理壓力巨大

 

建議:

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

現行公私營協作計劃:參加計劃患者以公營醫院價格到私院求診/治療,唯涵蓋範圍不大,通波仔等心臟手術並未在計劃內

建議加強推行計劃: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分流公立醫院病人至私營界別接受心臟檢查/心臟手術服務

 

加強基層健康保障

施政報告2022「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從多方面提升公營醫院服務,如:更廣泛採用視像會診、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等

建議加強推動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如增加受惠人數、加大計劃力度、加快推行、撥更多資源

 

提升基層健康意識

繼續推行/增加「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形式的活動

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加強預防檢查,及早治療,減少服務壓力

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

 

內容轉載:iMeddy

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隨時輪候近三年,病情不夠嚴重,可能輪候檢查及手術均遙遙無期。

為助基層市民及早獲得治療,並收窄公私營醫療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自2020年起提供暖心價通波仔、心臟檢查,及多次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活動至今共超過2,000人受惠。總結5次心臟篩查結果,逾四成基層市民被發現不同程度的心臟問題,近百人獲轉介至專科作進一步治療。

為配合政府的施政報告目標,拓展基層醫療,「暖心行動」將大力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呼籲更多地區組織及社福機構主動聯絡並合作舉辦更多大型篩查活動,由「暖心行動」的專業醫護團隊提供心臟篩查及轉介服務,而社區組織則安排義工、場地及聯絡基層市民參加,攜手合作實現「全民心臟普查」。

雖然「暖心行動」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合作的社福機構之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指,要根治香港醫療問題,還是應由政府著手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並加強公私營協作,以長遠改善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

 

心臟病數字連年攀升,公立醫院輪候等到「頸都長」,病情隨時惡化

心臟病患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

內科就診人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相較10年前提升了35%。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為集中資源抗疫,影響了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服務,包括非緊急手術、日間及門診服務,部分病人的覆診或需延期。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延長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公立醫院內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42星期 (接近三年)

公私營醫療失衡

因應病情複雜程度、支架數量及物料、所選醫院及醫生,手術費會有所不同。展望未來市民能以合理價格在私營醫療系統跟進病情,讓市民多一個選擇

 

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冠心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

 

推「暖心行動」減公院壓力,助基層市民及早處理心臟問題

 

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為配合最新的施政報告建議,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暖心行動將廣邀各界社福機構合作,將計劃升級至恆常化,令不同階層市民受惠,實現「全民心臟普查」,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連同嘉諾撒醫院自2020年2月首次推出「暖心行動」,提供暖心價「通波仔」服務,至今已有逾2000位市民受惠。同年11月,「暖心行動」與地區組織合作開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早期有心瓣問題的患者,並提供康復支援。2021年11月,「暖心行動」推出暖心價心臟電腦掃描,助患者解決需長時間確診的問題。2022年5月擴闊檢查的覆蓋面,以「暖心價」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的預防中風檢查計劃。社區篩查700+人受惠,四成多人驗出心臟問題。

 

SoCO籲政府改善醫療問題,加強公私營合作

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醫管局資料顯示21-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有SoCO會員透露,覆診及輪候「通波仔」時間遙遙無期,往往病情嚴重時才獲安排手術。SoCO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

 

現有問題:

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

政府統計處推斷香港人口將不斷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未來20年將增加近一倍,由2019年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

長者較高風險患上癌症、心臟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而糖尿病、高血壓可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者需較長住院時間

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中83.7%為65歲或以上長者

 

長者健康能力及意識不足

基層醫療風氣未盛,長者動力低,缺乏恆常檢查習慣,即使需要亦未知如何找到服務

應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包括預防服務

 

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

醫療人手不足:推算在2030年及2040年,醫管局將有800和960名醫生短缺

輪候時間過長:現時內科門診最長142星期(接近3年),眼科最長173星期;專科門診、造影檢查加上手術是三重等候,基層長者健康及心理壓力巨大

 

建議:

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

現行公私營協作計劃:參加計劃患者以公營醫院價格到私院求診/治療,唯涵蓋範圍不大,通波仔等心臟手術並未在計劃內

建議加強推行計劃: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分流公立醫院病人至私營界別接受心臟檢查/心臟手術服務

 

加強基層健康保障

施政報告2022「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從多方面提升公營醫院服務,如:更廣泛採用視像會診、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等

建議加強推動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如增加受惠人數、加大計劃力度、加快推行、撥更多資源

 

提升基層健康意識

繼續推行/增加「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形式的活動

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加強預防檢查,及早治療,減少服務壓力

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

 

內容轉載:iMeddy

Share
0
【通波仔 | 心臟病患者公立醫院輪候長達96星期!「暖心行動」推貼地價私院通波仔手術 + 免費長者心臟篩查】
在香港,心臟病是三號殺手,當中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此病可以從多方面因素引致,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高危因素,有時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病發後猝死,死亡率已達10年來的高位!可是這樣並不代表不能預防,又或者病發就會立刻死亡,做好篩查或治療同樣有得救!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推出「暖心行動」,已幫助逾千人安排通波仔,更讓患者以公立醫院價錢在私營醫院做手術,同時亦為高危人士做篩查,減低患病風險!高血壓、高膽固醇均有患病風險!香港近半人口為心臟病高危人士?心臟病堪稱本港三號殺手,在2021年的數據顯示,每天平均約有10.7人因冠心病而死亡!而高血壓、高膽固醇均為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究竟全港有多少人屬於高危一族?根據2020至2022的健康調查,在15至84歲人士中,有51.9%的人患高膽固醇,29.5%的人有高血壓問題,當中65歲至84歲人士中,每10個就有6個受此困擾,綜合各種數據,香港有近半人屬於心臟病高危人士!醫生會因應患者的情況而安排治療,能及早發現的患者或可以控制飲食防止病情惡化,但一旦情況危急,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就是一個常見的治療方案。及時進行手術,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可以減低急性病發及死亡風險。不過,往往有需要的患者有很多,在公立醫院輪候做手術的時間非常長,在云云病情穩定的患者中,他們有機會要等86至96星期之久!治療的等待時間以年計,當中難以確保患者的情況會否轉差,對他們而言十分危險及充滿不確定性。「暖心行動」4大計劃助加快治療+篩查!公院價可到私院「通波仔」?私營醫院的手術及醫療費用比公立醫院昂貴得多,並非人人負擔得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的「暖心行動」就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有近半(47.5%)的受訪者指會因為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等待公立醫院的安排,即使病情有機會惡化亦無計可施。不過現時有很多機構可以透過不同計劃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自2020年開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推出「暖心行動」,讓患者以$88,000這個接近公營醫院的手術費用,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手術,而且門檻十分低,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連醫院轉介信都不用就可以進行手術,至今已有共千個患者受惠!暖心行動還有一條龍跟進服務,手術前後的諮詢及會診都安排妥當,甚至可以專車接送患者入院做手術!曾有一名年約50歲,任職銀行業的男患者劉先生本身已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約10年,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直到今年年中做身體檢查,發現心電圖有異樣,當時亦周不時感到心口不適,於7月獲轉介到公院排期,但被安排至2024年初才可看症,至少要等大半年!不過9月底患者仍然感到不舒服,再檢查發現3條主要心血管中,一條已塞70%至90%,另外兩條亦分別中等及輕微阻塞,如果仍等待公立醫院排期並不理想!經他人推薦下得知「暖心行動」,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身體的不適才能大大改善。心臟病是一個死亡風險極高的疾病,及早發現及防免於未然是十分重要!「暖心行動」亦有以平價安排心臟電腦掃描服務,有需要人士以$4,800就可進行檢查及會見醫生,及時發現有心臟問題的話,就可經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另外,「暖心行動」亦聯同SoCO社區組織協會、旺角街坊會、循道愛華耆樂中心、香港明愛、中華便以利會恩慈長者鄰舍中心、白田浸信會及香港家庭福利會聯絡基層市民,為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免費社區心臟篩查,提供醫護資源提供篩查及轉介服務,至今已有1,061位長者受助!有需要的老友記們都可以查詢一下有關機構,讓自己求個安心。「暖心行動」詳情【暖心價「通波仔」】1. 價錢:$88,000 暖心價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2. 條件;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一條龍服務】步驟:1. 快速問診諮詢2. 專車接送入院3. 進行手術4. 術後免費門診5. 轉介至醫管局覆診【暖心價心臟檢查】1. 價錢:$4,800進行心臟電腦掃描及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資料來源:etnet
2
「暖心行動」三年逾2千人受惠 社區心臟篩查恆常化
心臟病是港人第三大隱型殺手,去年已奪去6,595人性命。有調查發現,逾4成基層患上瓣膜性心臟病,但公院服務供不應求,私院收費亦高昂。有機構自2020年起推出「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冀助市民及早發現病情及治療,又計劃明年將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計約700人受惠。遲遲不作心臟檢查 七旬婦公院排期至後年72歲的譚女士有家族病史,母親因心臟病去世,自身亦經常有心臟不適、容易氣喘和疲勞等問題,感到自己心口有東西「塞住」,需要飲水才感到舒服點。但由於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加上負擔不起高昂的私營醫療費用,遲遲未到醫院檢查。譚女士還說,即使有醫療劵,但花在牙科、中醫等當中需支付的費用也不少,根本沒能剩下多少額度用於支付心臟檢查。她正好今年參與「暖心行動」社區篩查計劃。經專科診斷後發現患上尖瓣逆流、高膽固醇等疾病,現時經中心轉介到公立醫院內科門診跟進,但要等到2024年才可獲治療。4成人有瓣膜性心臟病 社區篩查明年起恆常化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2月起推出「暖心行動」,先後以較廉宜價格提供「通波仔」服務等,希望能縮短疫情下病人輪候公立醫院的時間;同年11月更夥同社福機構推出「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醫護團隊至今已為727名65歲或以上市民免費進行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血糖等檢查。經篩查發現,逾4成人有瓣膜性心臟病,2.3%更有心房顫動,如病人同時患有腎病,更有機會增栓塞和出血風險,當中近100人獲轉介至專科跟進。機構於今年5月擴大檢查覆蓋範圍,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務求讓各階層市民均可受惠。預計第三階段於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料到時約700人受惠,並可轉介病人到私家醫院,以公立醫院手術價格接受「通波仔」手術。醫生指公院輪候時間過長 小病拖成大病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血管病、心率不正和心瓣問題為常見心臟問題;瓣膜性心臟病多因退化令心瓣開合異常,易被人忽略,直到出現症狀才求醫,或已心臟衰竭;另本港每年有2萬至3萬人中風,當中25至30%由房顫引起,因心跳時快時慢會令血塊在血管積聚,並在心跳變快時衝上腦致中風,但及早服用薄血藥有助預防。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過長,「原本只要食藥就解決到嘅問題,變到要做手術先解決到(原本只要服藥便解決到的問題,變成要施手術才解決到)」。他希望有關計劃能給予市民多個選擇,同時減輕公營醫療和病人的負擔。社協籲政府加強公私營合作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總幹事連瑋翹認為,「暖心行動」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走入社區,直接為有需要病人提供轉介服務,有助於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若果要根治本港的醫療問題,應要從人口老化和醫療預防兩方面著手。連呼籲當局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透過篩查等提升基層健康意識,長遠亦要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或可以外展手法彈性服務,讓長者在熟悉社區參與篩查,加強動力。@內容轉載:epochtimes
3
【心肌梗塞年輕化,及早檢查醫治;注意控制膽固醇,減心肌梗塞風險】
為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世界心臟組織會將每年9月29日訂為「世界心臟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數字,在香港每年亦有約八萬人因心血管疾病問題住院,更有近七千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加上心血管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心臟病問題實在不容忽視。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心肌梗塞問題有如潛在炸彈,由於心血管阻塞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故如沒有定期檢查,根本不知自己有心血管問題。加上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近年心肌梗塞問題有年輕化趨勢。有個別患者不足四十歲已面對心肌梗塞威脅。曾醫生指病人的心血管就算已閉塞了七成,只要血液仍可通過,患者亦可能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一旦突發心肌梗塞影響供血,可導致心肌壞死,如未能及時以AED或於黃金3小時內送院救治,隨時可致命。胸口持續劇痛 應立即求助曾醫生指多種問題,包括遺傳、長者、男士都屬心肌梗塞的高危族。此外,吸煙人士、有三高問題、運動不足、肥胖和不健康飲食,尤其經常進食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都會增加心肌梗塞機會。有研究指以心血管約五至六成阻塞人士的猝死風險最高,由於平時沒有症狀,患者病發時突然休克,身旁沒有其他人導致未能及時搶救而失去性命。當心肌梗塞爆發,患者會感強烈胸痛,痛感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患者並會感覺呼吸困難、暈眩、冒冷汗及作嘔等,就算休息亦無法紓緩,直至失去意識甚至休克。醫生建議本身有心臟病史、膽固醇高及糖尿病患者、吸煙人士及有血壓高問題,宜進行心血管電腦掃描,可準確檢查心血管的潛在問題,以便盡早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如出現心口突然劇痛持續不退,應立即求診或向身邊人求助。注意控制壞膽固醇 減梗塞風險就算已通波仔或搭橋並不代表可一勞永逸,如不加以控制一樣會有復發機會,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助減低心臟病復發的機會。曾醫生並指:「曾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因病發後可能已有部分心肌壞死,使心臟機能下降,如再病發死亡風險便會提高。」他建議吸煙人士應立即戒煙,如有三高問題更要注意控制。正常人的壞膽固醇控制目標,一般可接受水平為3.0mmol/L;有吸煙習慣、糖尿病及高血壓問題的患者,壞膽固醇應控制在2.6 mmol/L水平,但曾中風及冠心病的患者,控制目標則要定在1.8 mmol/L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