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行動推行第三年,受惠人數合共逾2,000人。恆常化免費社區心臟篩查 | 配合政府拓展基層醫療 | 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

暖心行動推行第三年,受惠人數合共逾2,000人。恆常化免費社區心臟篩查 | 配合政府拓展基層醫療 | 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隨時輪候近三年,病情不夠嚴重,可能輪候檢查及手術均遙遙無期。

為助基層市民及早獲得治療,並收窄公私營醫療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自2020年起提供暖心價通波仔、心臟檢查,及多次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活動至今共超過2,000人受惠。總結5次心臟篩查結果,逾四成基層市民被發現不同程度的心臟問題,近百人獲轉介至專科作進一步治療。

為配合政府的施政報告目標,拓展基層醫療,「暖心行動」將大力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呼籲更多地區組織及社福機構主動聯絡並合作舉辦更多大型篩查活動,由「暖心行動」的專業醫護團隊提供心臟篩查及轉介服務,而社區組織則安排義工、場地及聯絡基層市民參加,攜手合作實現「全民心臟普查」。

雖然「暖心行動」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合作的社福機構之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指,要根治香港醫療問題,還是應由政府著手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並加強公私營協作,以長遠改善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

 

心臟病數字連年攀升,公立醫院輪候等到「頸都長」,病情隨時惡化

心臟病患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

內科就診人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相較10年前提升了35%。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為集中資源抗疫,影響了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服務,包括非緊急手術、日間及門診服務,部分病人的覆診或需延期。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延長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公立醫院內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42星期 (接近三年)

公私營醫療失衡

因應病情複雜程度、支架數量及物料、所選醫院及醫生,手術費會有所不同。展望未來市民能以合理價格在私營醫療系統跟進病情,讓市民多一個選擇

 

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冠心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

 

推「暖心行動」減公院壓力,助基層市民及早處理心臟問題

 

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為配合最新的施政報告建議,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暖心行動將廣邀各界社福機構合作,將計劃升級至恆常化,令不同階層市民受惠,實現「全民心臟普查」,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連同嘉諾撒醫院自2020年2月首次推出「暖心行動」,提供暖心價「通波仔」服務,至今已有逾2000位市民受惠。同年11月,「暖心行動」與地區組織合作開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早期有心瓣問題的患者,並提供康復支援。2021年11月,「暖心行動」推出暖心價心臟電腦掃描,助患者解決需長時間確診的問題。2022年5月擴闊檢查的覆蓋面,以「暖心價」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的預防中風檢查計劃。社區篩查700+人受惠,四成多人驗出心臟問題。

 

SoCO籲政府改善醫療問題,加強公私營合作

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醫管局資料顯示21-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有SoCO會員透露,覆診及輪候「通波仔」時間遙遙無期,往往病情嚴重時才獲安排手術。SoCO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

 

現有問題:

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

政府統計處推斷香港人口將不斷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未來20年將增加近一倍,由2019年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

長者較高風險患上癌症、心臟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而糖尿病、高血壓可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者需較長住院時間

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中83.7%為65歲或以上長者

 

長者健康能力及意識不足

基層醫療風氣未盛,長者動力低,缺乏恆常檢查習慣,即使需要亦未知如何找到服務

應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包括預防服務

 

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

醫療人手不足:推算在2030年及2040年,醫管局將有800和960名醫生短缺

輪候時間過長:現時內科門診最長142星期(接近3年),眼科最長173星期;專科門診、造影檢查加上手術是三重等候,基層長者健康及心理壓力巨大

 

建議:

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

現行公私營協作計劃:參加計劃患者以公營醫院價格到私院求診/治療,唯涵蓋範圍不大,通波仔等心臟手術並未在計劃內

建議加強推行計劃: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分流公立醫院病人至私營界別接受心臟檢查/心臟手術服務

 

加強基層健康保障

施政報告2022「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從多方面提升公營醫院服務,如:更廣泛採用視像會診、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等

建議加強推動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如增加受惠人數、加大計劃力度、加快推行、撥更多資源

 

提升基層健康意識

繼續推行/增加「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形式的活動

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加強預防檢查,及早治療,減少服務壓力

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

 

內容轉載:iMeddy

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隨時輪候近三年,病情不夠嚴重,可能輪候檢查及手術均遙遙無期。

為助基層市民及早獲得治療,並收窄公私營醫療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自2020年起提供暖心價通波仔、心臟檢查,及多次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活動至今共超過2,000人受惠。總結5次心臟篩查結果,逾四成基層市民被發現不同程度的心臟問題,近百人獲轉介至專科作進一步治療。

為配合政府的施政報告目標,拓展基層醫療,「暖心行動」將大力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呼籲更多地區組織及社福機構主動聯絡並合作舉辦更多大型篩查活動,由「暖心行動」的專業醫護團隊提供心臟篩查及轉介服務,而社區組織則安排義工、場地及聯絡基層市民參加,攜手合作實現「全民心臟普查」。

雖然「暖心行動」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合作的社福機構之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指,要根治香港醫療問題,還是應由政府著手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並加強公私營協作,以長遠改善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

 

心臟病數字連年攀升,公立醫院輪候等到「頸都長」,病情隨時惡化

心臟病患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

內科就診人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相較10年前提升了35%。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為集中資源抗疫,影響了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服務,包括非緊急手術、日間及門診服務,部分病人的覆診或需延期。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延長

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公立醫院內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42星期 (接近三年)

公私營醫療失衡

因應病情複雜程度、支架數量及物料、所選醫院及醫生,手術費會有所不同。展望未來市民能以合理價格在私營醫療系統跟進病情,讓市民多一個選擇

 

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冠心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

 

推「暖心行動」減公院壓力,助基層市民及早處理心臟問題

 

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為配合最新的施政報告建議,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暖心行動將廣邀各界社福機構合作,將計劃升級至恆常化,令不同階層市民受惠,實現「全民心臟普查」,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連同嘉諾撒醫院自2020年2月首次推出「暖心行動」,提供暖心價「通波仔」服務,至今已有逾2000位市民受惠。同年11月,「暖心行動」與地區組織合作開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早期有心瓣問題的患者,並提供康復支援。2021年11月,「暖心行動」推出暖心價心臟電腦掃描,助患者解決需長時間確診的問題。2022年5月擴闊檢查的覆蓋面,以「暖心價」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的預防中風檢查計劃。社區篩查700+人受惠,四成多人驗出心臟問題。

 

SoCO籲政府改善醫療問題,加強公私營合作

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醫管局資料顯示21-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有SoCO會員透露,覆診及輪候「通波仔」時間遙遙無期,往往病情嚴重時才獲安排手術。SoCO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

 

現有問題:

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

政府統計處推斷香港人口將不斷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未來20年將增加近一倍,由2019年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

長者較高風險患上癌症、心臟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而糖尿病、高血壓可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者需較長住院時間

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中83.7%為65歲或以上長者

 

長者健康能力及意識不足

基層醫療風氣未盛,長者動力低,缺乏恆常檢查習慣,即使需要亦未知如何找到服務

應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包括預防服務

 

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

醫療人手不足:推算在2030年及2040年,醫管局將有800和960名醫生短缺

輪候時間過長:現時內科門診最長142星期(接近3年),眼科最長173星期;專科門診、造影檢查加上手術是三重等候,基層長者健康及心理壓力巨大

 

建議:

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

現行公私營協作計劃:參加計劃患者以公營醫院價格到私院求診/治療,唯涵蓋範圍不大,通波仔等心臟手術並未在計劃內

建議加強推行計劃: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分流公立醫院病人至私營界別接受心臟檢查/心臟手術服務

 

加強基層健康保障

施政報告2022「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從多方面提升公營醫院服務,如:更廣泛採用視像會診、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等

建議加強推動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如增加受惠人數、加大計劃力度、加快推行、撥更多資源

 

提升基層健康意識

繼續推行/增加「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形式的活動

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加強預防檢查,及早治療,減少服務壓力

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

 

內容轉載:iMeddy

分享
0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左起)連瑋翹、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林逸賢及曾子欣。本港心臟病患者逐年遞增,公營醫療系統中,無論新症輪候時間、檢查輪候時間還是等待手術治療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將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希望幫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心臟問題,避免急性發作始治療。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有所上升,2021年達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部分原因是集中資源抗疫,影響部分公院的非緊急服務,病人覆診也可能延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雖然半緊急新症可於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情況並不理想。主流醫學講求『治未病』,當出現風險因素就應該要處理。輪候時間長或令病情惡化,甚至變急症入院,即本來可用藥控病變成要手術治療,對醫院和病人都不是好事。」篩查活動恆常化暖心行動在疫情初期展開,希望幫助分流公院患者,可及早接受心臟電腦掃描及「通波仔」治療,紓緩公院壓力及收窄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來年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將恆常化,計劃舉行6次篩查活動,預計約700名長者受惠,長者及家有長者人士不妨留意。檢查項目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及蛋白尿等。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參加活動等於免費看了一次醫生,並可及早了解心臟問題;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合作舉行篩查活動,讓基層受惠。轉介97名較嚴重患者林逸賢總結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727名接受篩查的人士,平均年齡為70.5歲,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冠心病風險,「檢查亦找出17人患有心房顫動,他們比一般人較易中風,可使用薄血藥作預防;193人驗出高尿蛋白,要留意腎臟健康。此外,多達300人有心臟瓣膜問題,大部分屬輕微血液反流,惟長遠可引致心臟衰竭,可考慮微創手術處理避免惡化。」篩查活動最後為97名有較嚴重心臟問題而不自知的患者發出轉介信,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其中一位是72歲的譚女士,間中感胸口不適,於是參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合作的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便攜式心臟超聲波儀器可助快速完成心臟疾病篩查。加強基層健康教育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希望政府審視公營醫療系統問題對症下藥,「現時醫療資源已經不足,而香港有人口老化趨勢,將來醫療需求增加,需要增撥更多資源,減低輪候時間,病向淺中醫也有助減低日後醫療需求。另應加強推行公私營協作,例如擴闊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心臟手術;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讓大眾包括長者認識更多疾病預防知識,養成恆常檢查的習慣。」內容轉載:am730
1
心臟病檢查 基層求醫無門 政府排期耐 醫療券不夠用 機構推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
(左起) 譚女士、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先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先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資源長期不足,升斗市民要求醫,輪候時間往往數以年計。心臟病新症患者輪候公立醫院,隨時要排3年以上。有基層人士反映,政府長者健康中心排期檢查需時太久,醫療券又不夠用、私家醫院更是太昂貴,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做心臟檢查。有機構推出暖心行動,為合資格人士提供免費社區心臟篩查,日後亦會將篩查計劃恆常化。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 私營機構推公院優惠價「通波仔」 Advertisement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連同嘉諾撒醫院自2020年2月首次推出「暖心行動」,提供心臟檢查、優惠價「通波仔」服務,至今已有逾2000位市民受惠,當中超過750人經計劃轉介至私營醫院,以接近公營醫院手術費用的暖心價進行「通波仔」手術。社區檢查發現4成人有瓣膜性心臟病中心亦在2020年11月開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是全港首個以心臟超聲波進行的社區篩查計劃,過程簡單快捷,可快速地完成篩查,且影像清晰,幫助醫生準確診斷,避免不必要和昂貴的造影檢查。約720名平均年齡70歲的長者進行篩查,結果發現,4成人有瓣膜性心臟病問題,13%人需要轉介至專科跟進,將轉介病人到政府或其他私營機構跟進。普遍患者「排期耐、醫療券不夠用」72歲譚女士是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參加者,其母親因心臟病離世,她亦有氣喘,不時感到心口不適、堵塞的感覺,惟政府長者健康中心排期須時太久,而她的醫療券主要用作牙科及中醫,私家醫院又太過昂貴,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做心臟檢查,她坦言「靠自己好難解決」。暖心行動在譚女士住所附近的社區中心進行的免費心臟篩查活動,篩查發現她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問題,現已獲得轉介排期內科跟進,見過一次心臟專科,情況屬輕度至中度,但仍需排期至2024年再覆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類似譚女士的個案多不勝數,普遍患者「排得耐、醫療券不夠用」,至獲跟進時病情可能已變重。他表示,中心打算將社區篩查計劃恆常化,計劃在2023年進行6次社區免費篩查,每次檢查100至120人,預計共700人將受惠。 即睇更多人氣文章: 【新加坡新冠疫情】全面復常!不再每日公布確診數字 未來不再為新冠患者預留床位 【奇妙緣份】34年閨蜜常被人說「生得似樣」 驗DNA竟是雙胞胎姊妹悲慘身世曝光 72歲譚女士是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參加者,篩查發現她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問題,現已獲得轉介排期內科跟進。 心臟病新症輪候時間最長近3年 近年心臟內科就診人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相較10年前提升了35%,2021年有6595人因心臟病離世,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受新冠疫情影響,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服務或需延期,最新公立醫院內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42星期 (接近3年) ,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1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內容轉載:UrbanLife
2
烈日當空做運動暗藏殺機 有機會誘發心肌梗塞 醫生籲多飲水補充
夏日炎炎,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要留意或生意外。烈日當空下做運動不但有脫水、中暑的危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缺水也有機會令血管栓塞,誘發心肌梗塞!因此他建議市民,做運動時應有適量的休息及水份補充;若身體已出現中暑前期徵狀,更要多飲水,「唞順條氣」才繼續做運動,否則身體「會好危險」。林逸賢表示,體溫升高時人體有調節機制降溫,例如呼吸變得急促、流汗等。但若未能應付,患者不停流失水份、脫水時,會感到超級口乾、頭痛、心跳加速。情況持續下,嚴重者會中暑,病徵包括體溫高於攝氏40度、疲累、昏迷。身體會「徵用」部分供給腦部及心臟的血流,把更多血液流到皮膚作排汗;電解質亦變得混亂,故有可能抽筋。缺水亦會令血濃度上升。由於血液的其中一種成份是水,脫水時血液會變得稠。他引用研究稱,血濃度增加或會導致冠狀動脈栓塞。不過即使兩者相關,他認為栓塞成因「非單一」,譬如患者本身有血管問題,做運動令血液需求增加,而炎熱環境下輸往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加上脫水下血濃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有機會在數個因素的影響下,誘發心肌梗塞。疫情下市民愛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林提醒市民早在脫水、熱衰竭時要降溫。他亦建議市民應留意運動的時間、運動量及天氣,口渴時要多飲水、適時補充比飲水更有效的電解質。他指出,為減少脫水,做運動時不宜飲用奶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不要穿吸熱的深色及緊身衣物;預早計劃洗手間及休息的位置及時間,以及避免烈日當空下做運動。原文網址:烈日當空做運動暗藏殺機 有機會誘發心肌梗塞 醫生籲多飲水補充 | on.cc東網 | 港澳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915/bkn-20220915040044993-0915_00822_001.html內容轉載:on.cc東網 | 港澳
3
藥物塗層支架 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至1個月
縮短服抗血小板藥時間 術後須保養血管置入支架後,病者必須服食雙重血小板藥。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支架屬於外來物,有機會損傷血管,致血管內膜增生及刺激血小板產生反應,積累成血塊,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出現急性心臟病發。對於高出血風險病者,例如:長者、擁有高血壓、中風、腸胃、肝及腎病史,比較正常人更易出血,換言之更易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故這類患者必須依時服藥。過往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心臟支架,術後需要服食兩類抗血小板藥約一年,直至近年支架技術進步,支架上塗上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藥物,縮減病人服藥時間至一個月。曾醫生指,這樣可減少病者常忘記服藥,降低惡化血管等問題,避免短時間再次施行手術。第五代支架半年後溶解 適合年輕病者心臟血管提到第五代部分可溶性支架,有別於傳統金屬支架,其結構是支架上的V形關節位是由一種可分解的物料製成,大約半年後可完全溶解,而支架的其餘部分則採用第三代心臟支架的主要材質塗藥金屬製成,有效穩固血管避免下塌。曾醫生指,年輕人及中年人比較長者更適合選用第五代「因為年輕人有更長的人生,亦代表血管翻塞的機會也比較大,有利病者日後施行通波仔手術,此外,年輕人出現血管鈣化和血管分支的比例較長者低。」不過,第五代支架比較目前最為普及的第三代支架,價錢高近一倍,所以曾醫生建議,不同的血管位置可選用不同年代的支架。「第五代適合用於講求血管要有彈性的地方,例如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那裏的血管很大機會走入肌肉內位置,每當心臟泵血,血管就會不斷收縮和膨脹,相對第五代支架可以減少血管壓力,至於身體其他位置的血管可使用第三代支架。」最後,曾醫生叮囑術後病者,不論選擇哪一款支架,必須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及嚴控三高,才可有效減低復發風險。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