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分享
0
【心有所術: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心臟病患數目不斷上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保護心臟健康,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於預防心血管病帶來的併發症亦相當重要,心臟檢查有很多種,基本檢查有心電圖,而較深入的有心臟超聲波、心臟血管電腦掃描等。心電圖一般分為靜態心電圖,運動踏板心電圖及攜帶式心電圖。當中靜態心電圖記錄心臟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從而幫助了解各種心臟病症狀。然而,冠心病或其他隱性心臟病患者在靜止時未必會有病徵症狀,通過運動踏板心電圖檢查,則可把這些足以致命的病徵症狀顯現出來。攜帶式心電圖則會整天不間斷監測你的心電圖,從而找出引發如頭暈、昏厥及胸痛等不明顯或間歇性出現的心律不正常問題。同樣是非入侵性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利用高頻率聲波作多方位及多角度心臟掃描,獲得即時影像,用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心瓣膜是否正常運作、心臟收縮、跳動及泵血等情況。檢查簡單、非創傷性,也沒有輻射且準確度高,是常見的心臟檢查。 至於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是一個常用檢查是否患有冠心病的方法,它能完整地對冠狀動脈血管壁、內徑進行評估。有助準確地評估冠狀動脈收窄的程度、粥樣斑塊的結構及其鈣化幅度,醫生會參考這個檢查結果去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心臟病的高風險人士,建議約40歲起定期接受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電腦素描等較深入的檢查。畢竟每個人的心臟健康風險不一,建議應向醫生查詢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法。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1
【冬季心臟病|冬天心臟病發作高峰期 6大方法防止生命受損】
心臟病是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之一,而心血管問題在冬季特別嚴重,因這病猝死的高峰期是每年11月到隔年3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臟專科顧問醫生曾子欣指,天氣凍容易誘發心臟病,因為要維持體溫,如果本身有冠心病,會更容易引發心臟病。心臟病是甚麽?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心臟病指各類與心臟有關的疾病。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引致心臟病死亡的主因。這種心臟病的成因是膽固醇層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令動脈管腔收窄,以致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導致運動時出現心絞痛。為甚麽天氣凍會誘發心臟病?曾子欣指,本來有心臟病的人如冠心病,平時氣促都有需要「抖一抖」,天氣凍更容易有這情況出現,心口感到不適。因為天氣凍時,人體需要維持體溫,便會加大了心臟的負荷。而天氣凍時,除了影響冠心病患者,還較常影響的心臟病患者包括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的患者受壓力和荷爾蒙影響,若加上溫度驟度會有所影響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時僅僅控制到病情,天氣凍便會影響到這一群人心臟病的病徵 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往往會在劇烈運動後產生壓迫性的心絞痛,痛楚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但休息後便會有所好轉。心臟病發時,心絞痛的程度會加劇,時間也會延長。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如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和四肢無力,心臟衰竭的病人更會氣促和雙腳水腫。醫生建議天氣凍預防心臟病發作死亡的方法 -記得穿著足夠的衣物,但不應只著1件厚厚的衣衫 -穿著衣物的方式應用洋葱式著衫法,可以更有效御寒保暖 -沖涼時要注意保暖,先等水溫變暖後才沖涼 -預備沖涼前也,不應脫衣並冷一段時間後,才到浴室沖涼,要盡快完成 -飲食方面減少進食高油鹽的食物,例如暖笠笠的火鍋,因為很多調味的食物,會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臟病發作應3小時內到醫院求診。資料來源:Sundaykiss
2
【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資訊來源: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