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冠心病治療 血管健康都可以彈返來?

健康的心血管本身擁有彈性及脈動能力,冠心病病人的血管因阻塞而收窄,並失去部分彈性,接受「通波仔」手術植入支架後,讓血管保持原有的動態是否可能?有專科醫生指,近年面世的冠心病治療在傳統支架上加以改進,有利血管回復脈動、彈性及較接近自然的狀態。

第三位致命疾病

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醫生解釋,冠心病是指心臟動脈因為膽固醇斑塊聚積而收窄或閉塞,阻礙血液和氧氣的流通,可引起心絞痛、氣喘、疲倦等徵狀,也可導致急性心臟病發。

多年來,冠心病高踞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單在2020年,就分別有3,860人及24,402人次因冠心病死亡或入院。冠心病風險與年齡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年紀愈大,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愈高。不過,近年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相信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

「通波仔」治療冠心病

曾醫生表示,「通波仔」手術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用以打通收窄或阻塞的位置,通常會以球囊打開動脈,並植入滲藥支架支撐血管,恢復血液流通,支架上的藥物會隨著時間釋放,從而穩定膽固醇班塊,並且避免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減低再阻塞、動脈收窄等可引致急性心臟病發的風險。

惟曾醫生指,滲藥性支架設計筆直和牢固,不符血管彎曲的天然形態,故而血管在植入滲藥性支架後被拉直,形態及動態有欠自然,可能增加血管再收窄及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曾醫生續說,臨床上不少患者「通波仔」後,飲食和運動大為改善,且血脂、血壓、血糖指標管理良好,可惜在一段時間之後,血管仍有機會再度阻塞,以上提及的血管形態問題或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研究發現,使用滲藥性支架的患者每年都有2%至3%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包括心臟病死亡、心肌梗塞及再阻塞,若累積五年,風險將高達20%至30%。」

新一代治療 恢復血管自然形態

近年,新一代冠心病治療「生物適應架」面世,在滲藥性支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生物適應架植入初期,會如滲藥支架般支撐血管,它的關節部份則在大概六個月後慢慢鬆開」,能夠因應血管的自然形態擴張、活動及轉彎,提高血管的彈性和脈動性,盡可能適應動脈的原有形態,有可能減低血管再阻塞或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換言之,生物適應架的結構轉變有助保留動脈的天然功能,補充滲藥支架的不足。

曾醫生強調,冠心病年輕化,年輕患者的預期壽命較長,累積再阻塞風險比長者高,他們的治療目標不再只是打通血管,更重要是減低長遠復發風險。另一方面,年輕患者較為活躍,新一代生物適應架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在日常生活或運動時,心臟能調整及增加血液輸出以應付身體的需要。

最後,曾醫生提醒,冠心病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個別病情及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患者如有相關疑問,應向自己的醫護人員查詢,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

內容轉載:香港01

分享
1
暖心行動推行第三年,受惠人數合共逾2,000人。恆常化免費社區心臟篩查 | 配合政府拓展基層醫療 | 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
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隨時輪候近三年,病情不夠嚴重,可能輪候檢查及手術均遙遙無期。為助基層市民及早獲得治療,並收窄公私營醫療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自2020年起提供暖心價通波仔、心臟檢查,及多次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活動至今共超過2,000人受惠。總結5次心臟篩查結果,逾四成基層市民被發現不同程度的心臟問題,近百人獲轉介至專科作進一步治療。為配合政府的施政報告目標,拓展基層醫療,「暖心行動」將大力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呼籲更多地區組織及社福機構主動聯絡並合作舉辦更多大型篩查活動,由「暖心行動」的專業醫護團隊提供心臟篩查及轉介服務,而社區組織則安排義工、場地及聯絡基層市民參加,攜手合作實現「全民心臟普查」。雖然「暖心行動」有助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合作的社福機構之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指,要根治香港醫療問題,還是應由政府著手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並加強公私營協作,以長遠改善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心臟病數字連年攀升,公立醫院輪候等到「頸都長」,病情隨時惡化–心臟病患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內科就診人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相較10年前提升了35%。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為集中資源抗疫,影響了公立醫院部分非緊急服務,包括非緊急手術、日間及門診服務,部分病人的覆診或需延期。–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延長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的公立醫院內科門診,穩定新症最長輪候142星期 (接近三年)–公私營醫療失衡因應病情複雜程度、支架數量及物料、所選醫院及醫生,手術費會有所不同。展望未來市民能以合理價格在私營醫療系統跟進病情,讓市民多一個選擇–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冠心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推「暖心行動」減公院壓力,助基層市民及早處理心臟問題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為配合最新的施政報告建議,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暖心行動將廣邀各界社福機構合作,將計劃升級至恆常化,令不同階層市民受惠,實現「全民心臟普查」,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連同嘉諾撒醫院自2020年2月首次推出「暖心行動」,提供暖心價「通波仔」服務,至今已有逾2000位市民受惠。同年11月,「暖心行動」與地區組織合作開展免費社區心臟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早期有心瓣問題的患者,並提供康復支援。2021年11月,「暖心行動」推出暖心價心臟電腦掃描,助患者解決需長時間確診的問題。2022年5月擴闊檢查的覆蓋面,以「暖心價」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的預防中風檢查計劃。社區篩查700+人受惠,四成多人驗出心臟問題。SoCO籲政府改善醫療問題,加強公私營合作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醫管局資料顯示21-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有SoCO會員透露,覆診及輪候「通波仔」時間遙遙無期,往往病情嚴重時才獲安排手術。SoCO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現有問題:–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政府統計處推斷香港人口將不斷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未來20年將增加近一倍,由2019年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33.3%長者較高風險患上癌症、心臟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而糖尿病、高血壓可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者需較長住院時間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中83.7%為65歲或以上長者–長者健康能力及意識不足基層醫療風氣未盛,長者動力低,缺乏恆常檢查習慣,即使需要亦未知如何找到服務應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包括預防服務–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醫療人手不足:推算在2030年及2040年,醫管局將有800和960名醫生短缺輪候時間過長:現時內科門診最長142星期(接近3年),眼科最長173星期;專科門診、造影檢查加上手術是三重等候,基層長者健康及心理壓力巨大建議:–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現行公私營協作計劃:參加計劃患者以公營醫院價格到私院求診/治療,唯涵蓋範圍不大,通波仔等心臟手術並未在計劃內建議加強推行計劃:善用私營醫療資源,分流公立醫院病人至私營界別接受心臟檢查/心臟手術服務–加強基層健康保障施政報告2022「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從多方面提升公營醫院服務,如:更廣泛採用視像會診、設立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等建議加強推動基層市民的健康保障:如增加受惠人數、加大計劃力度、加快推行、撥更多資源–提升基層健康意識繼續推行/增加「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形式的活動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加強預防檢查,及早治療,減少服務壓力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內容轉載:iMeddy
2
【通波仔 | 心臟病患者公立醫院輪候長達96星期!「暖心行動」推貼地價私院通波仔手術 + 免費長者心臟篩查】
在香港,心臟病是三號殺手,當中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此病可以從多方面因素引致,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高危因素,有時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病發後猝死,死亡率已達10年來的高位!可是這樣並不代表不能預防,又或者病發就會立刻死亡,做好篩查或治療同樣有得救!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推出「暖心行動」,已幫助逾千人安排通波仔,更讓患者以公立醫院價錢在私營醫院做手術,同時亦為高危人士做篩查,減低患病風險!高血壓、高膽固醇均有患病風險!香港近半人口為心臟病高危人士?心臟病堪稱本港三號殺手,在2021年的數據顯示,每天平均約有10.7人因冠心病而死亡!而高血壓、高膽固醇均為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究竟全港有多少人屬於高危一族?根據2020至2022的健康調查,在15至84歲人士中,有51.9%的人患高膽固醇,29.5%的人有高血壓問題,當中65歲至84歲人士中,每10個就有6個受此困擾,綜合各種數據,香港有近半人屬於心臟病高危人士!醫生會因應患者的情況而安排治療,能及早發現的患者或可以控制飲食防止病情惡化,但一旦情況危急,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就是一個常見的治療方案。及時進行手術,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可以減低急性病發及死亡風險。不過,往往有需要的患者有很多,在公立醫院輪候做手術的時間非常長,在云云病情穩定的患者中,他們有機會要等86至96星期之久!治療的等待時間以年計,當中難以確保患者的情況會否轉差,對他們而言十分危險及充滿不確定性。「暖心行動」4大計劃助加快治療+篩查!公院價可到私院「通波仔」?私營醫院的手術及醫療費用比公立醫院昂貴得多,並非人人負擔得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的「暖心行動」就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有近半(47.5%)的受訪者指會因為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等待公立醫院的安排,即使病情有機會惡化亦無計可施。不過現時有很多機構可以透過不同計劃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自2020年開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就推出「暖心行動」,讓患者以$88,000這個接近公營醫院的手術費用,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手術,而且門檻十分低,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連醫院轉介信都不用就可以進行手術,至今已有共千個患者受惠!暖心行動還有一條龍跟進服務,手術前後的諮詢及會診都安排妥當,甚至可以專車接送患者入院做手術!曾有一名年約50歲,任職銀行業的男患者劉先生本身已患高血壓、高膽固醇約10年,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直到今年年中做身體檢查,發現心電圖有異樣,當時亦周不時感到心口不適,於7月獲轉介到公院排期,但被安排至2024年初才可看症,至少要等大半年!不過9月底患者仍然感到不舒服,再檢查發現3條主要心血管中,一條已塞70%至90%,另外兩條亦分別中等及輕微阻塞,如果仍等待公立醫院排期並不理想!經他人推薦下得知「暖心行動」,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身體的不適才能大大改善。心臟病是一個死亡風險極高的疾病,及早發現及防免於未然是十分重要!「暖心行動」亦有以平價安排心臟電腦掃描服務,有需要人士以$4,800就可進行檢查及會見醫生,及時發現有心臟問題的話,就可經醫生評估是否需要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另外,「暖心行動」亦聯同SoCO社區組織協會、旺角街坊會、循道愛華耆樂中心、香港明愛、中華便以利會恩慈長者鄰舍中心、白田浸信會及香港家庭福利會聯絡基層市民,為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免費社區心臟篩查,提供醫護資源提供篩查及轉介服務,至今已有1,061位長者受助!有需要的老友記們都可以查詢一下有關機構,讓自己求個安心。「暖心行動」詳情【暖心價「通波仔」】1. 價錢:$88,000 暖心價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2. 條件;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一條龍服務】步驟:1. 快速問診諮詢2. 專車接送入院3. 進行手術4. 術後免費門診5. 轉介至醫管局覆診【暖心價心臟檢查】1. 價錢:$4,800進行心臟電腦掃描及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資料來源:etnet
3
心臟病發或無先兆 6成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
不少患者或會在沒有先兆下心臟病發,本港一年有逾6,000人因此病離世,當中急性心臟病的佔數百人。本港每年也有2,000多宗心肌梗塞個案,數字近年來相若,死亡率更可高達10%。由於心肌梗塞的病徵較典型,醫生呼籲市民,若心臟被大石壓住的感覺持續30分鐘以上,應立即求醫,「Time is muscle,不要靠估」,否則可能會錯過治療黃金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心臟血管像行車線,膽固醇積聚會令行車線變窄,當有很多車(血管斑塊)經過該行車線時,「患者前一分鐘可以無事,心臟血管卻突然塞咗。」他解釋,斑塊表面有層薄組織細胞,破損時表面凹凸不平,身體的凝血機制會嘗試修復相關情況,形成血塊塞住血管。斑塊易積聚的高危因素,跟病人有不良習慣、「三高」、吸煙等有關。若有血管問題,應關注有甚麼誘發因素,例如情緒激動、進食過量、極端天氣、做運動等。病徵則取決於血管收窄情況,部分心肌梗塞病人血管可能只有約50%阻塞,徵狀不明顯,市民若有高危因素,應做適當檢查。處方溶血藥及進行「通波仔」手術均可治療心肌梗塞,患者情況緊急時,要第一時間「通波仔」打通血管,黃金時間為12小時,甚至6小時。醫學上亦有名為「Door-to-balloon time」的指引,做手術應愈快愈好,由病人到達醫院門口,到病人血管經囊球打通,應少於60至90分鐘。他引述數據指,約40%人是於12小時內做「通波仔」手術,換言之有60%未趕上黃金期或根本無機會做手術。內容轉載:on.cc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