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左起)連瑋翹、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林逸賢及曾子欣。

本港心臟病患者逐年遞增,公營醫療系統中,無論新症輪候時間、檢查輪候時間還是等待手術治療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將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希望幫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心臟問題,避免急性發作始治療。

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有所上升,2021年達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部分原因是集中資源抗疫,影響部分公院的非緊急服務,病人覆診也可能延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雖然半緊急新症可於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情況並不理想。主流醫學講求『治未病』,當出現風險因素就應該要處理。輪候時間長或令病情惡化,甚至變急症入院,即本來可用藥控病變成要手術治療,對醫院和病人都不是好事。」

篩查活動恆常化
暖心行動在疫情初期展開,希望幫助分流公院患者,可及早接受心臟電腦掃描及「通波仔」治療,紓緩公院壓力及收窄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來年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將恆常化,計劃舉行6次篩查活動,預計約700名長者受惠,長者及家有長者人士不妨留意。檢查項目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及蛋白尿等。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參加活動等於免費看了一次醫生,並可及早了解心臟問題;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合作舉行篩查活動,讓基層受惠。

轉介97名較嚴重患者
林逸賢總結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727名接受篩查的人士,平均年齡為70.5歲,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冠心病風險,「檢查亦找出17人患有心房顫動,他們比一般人較易中風,可使用薄血藥作預防;193人驗出高尿蛋白,要留意腎臟健康。此外,多達300人有心臟瓣膜問題,大部分屬輕微血液反流,惟長遠可引致心臟衰竭,可考慮微創手術處理避免惡化。」篩查活動最後為97名有較嚴重心臟問題而不自知的患者發出轉介信,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其中一位是72歲的譚女士,間中感胸口不適,於是參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合作的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便攜式心臟超聲波儀器可助快速完成心臟疾病篩查。

加強基層健康教育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希望政府審視公營醫療系統問題對症下藥,「現時醫療資源已經不足,而香港有人口老化趨勢,將來醫療需求增加,需要增撥更多資源,減低輪候時間,病向淺中醫也有助減低日後醫療需求。另應加強推行公私營協作,例如擴闊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心臟手術;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讓大眾包括長者認識更多疾病預防知識,養成恆常檢查的習慣。」

內容轉載:AM730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左起)連瑋翹、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林逸賢及曾子欣。

本港心臟病患者逐年遞增,公營醫療系統中,無論新症輪候時間、檢查輪候時間還是等待手術治療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將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希望幫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心臟問題,避免急性發作始治療。

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數字有所上升,2021年達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部分原因是集中資源抗疫,影響部分公院的非緊急服務,病人覆診也可能延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雖然半緊急新症可於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情況並不理想。主流醫學講求『治未病』,當出現風險因素就應該要處理。輪候時間長或令病情惡化,甚至變急症入院,即本來可用藥控病變成要手術治療,對醫院和病人都不是好事。」

篩查活動恆常化
暖心行動在疫情初期展開,希望幫助分流公院患者,可及早接受心臟電腦掃描及「通波仔」治療,紓緩公院壓力及收窄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來年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將恆常化,計劃舉行6次篩查活動,預計約700名長者受惠,長者及家有長者人士不妨留意。檢查項目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及蛋白尿等。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參加活動等於免費看了一次醫生,並可及早了解心臟問題;呼籲更多社區組織響應,合作舉行篩查活動,讓基層受惠。

轉介97名較嚴重患者
林逸賢總結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727名接受篩查的人士,平均年齡為70.5歲,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冠心病風險,「檢查亦找出17人患有心房顫動,他們比一般人較易中風,可使用薄血藥作預防;193人驗出高尿蛋白,要留意腎臟健康。此外,多達300人有心臟瓣膜問題,大部分屬輕微血液反流,惟長遠可引致心臟衰竭,可考慮微創手術處理避免惡化。」篩查活動最後為97名有較嚴重心臟問題而不自知的患者發出轉介信,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其中一位是72歲的譚女士,間中感胸口不適,於是參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合作的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

免費篩查 及早發現心臟病
便攜式心臟超聲波儀器可助快速完成心臟疾病篩查。

加強基層健康教育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希望政府審視公營醫療系統問題對症下藥,「現時醫療資源已經不足,而香港有人口老化趨勢,將來醫療需求增加,需要增撥更多資源,減低輪候時間,病向淺中醫也有助減低日後醫療需求。另應加強推行公私營協作,例如擴闊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心臟手術;加強基層醫療與健康教育,讓大眾包括長者認識更多疾病預防知識,養成恆常檢查的習慣。」

內容轉載:AM730

分享
0
【頑固型高血壓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頑固型高血壓 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 有效平穩血壓分享:香港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由於大部份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根本不知自己有血壓問題。然而高血壓為「隱型殺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腎病及眼底血管增生的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指,以往高血壓主要靠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控制,但如遵照醫囑後血壓仍然偏高,患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血壓藥來控制,現時則建議病人可選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RDN)」以穩定血壓。「高血壓是三高中最常見的,根據去年衛生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近30%成年人有血壓高問題。」林醫生指只有少部份患者會感頭暈及頭痛,其餘患者沒有任何問題。當血壓長期偏高,便容易引致爆血管,如腦出血失救致死,或是大動脈內膜撕裂亦可引致猝死。「高血壓亦可致腦血管、心血管、腎血管或腳血管變壞慢慢阻塞,出現慢性問題,這樣可引致中風、需洗腎或爛腳等。所以血壓高是一直潛伏體內的沉默殺手,隨時會突然出現成為致命元凶。」定期測血壓 及早發現並控制風險林醫生指血壓高是血管老化的過程,他建議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當發現血壓超標(上壓>130mmHg;下壓>80 mmHg),便屬於早期高血壓,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少鹽少油等控制血壓。但如到了第一期高血壓(上壓>140mmHg-159 mmHg;下壓>90 mmHg-99 mmHg),這階段除了生活習慣改變,還需輔以藥物控制。第二期高血壓為(上壓>160mmHg-179 mmHg;下壓>100 mmHg-109 mmHg),這已很嚴重需要立即尋求醫護人員協助,當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上升10mmHg,患血液循環慢性疾病的風險便會增加1倍,然而有約15%患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考慮接受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是一種介入治療,醫生會於病人大腿內側進行局部麻醉,並從其中一側大腿的股動脈以打針方式置入一條中空鞘管,以便將治療專用的導管放入體內。當導管到達其中一邊腎臟動脈後,會在4個合適的位置同時利用高頻率電波進行神經組織電擊治療,每次需時約1分鐘,當一邊的腎動脈完成治療後,醫生便會於另一邊腎重複步驟,直至手術完成,便會取出所有治療的導管器材。手術可以減低腎動脈附近神經線的活躍程度,降低腎素(血管收縮素)分泌以達控制血壓的目的。臨床效果理想 減併發症死亡風險林醫生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不單傷口微細,且風險極低,而手術一般需時約60分鐘,術後最快可即日出院。根據臨床數據證實,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的效果理想,特別適合有抗藥性及經常忘記服藥的長者,近期一位病人的血壓水平一直不理想,但因服食不同降血壓藥皆有副作用,在醫生建議下做了手術後,控制血壓效果理想,憂慮亦因而緩解。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後患者24小時上壓平均值可下降20mmHg,效果可持續至術後3年。「於早前的臨床研究病人的血壓只要下降2mmHg,病人因中風死亡的風險便下跌10%,心臟病發的風險亦下跌7%,可見手術的效果顯著。」術後繼續用藥 保持良好習慣林醫生提醒,病人完成手術後仍需繼續服降血壓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就算要嘗試減藥,亦需在醫生監察及建議下進行。資訊來源:AM730
1
優惠價進行心臟電腦掃描 減輪候診斷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出,最初為公院排期通波仔的患者提供另一快捷治療途徑,而去年11月服務恆常化,並展開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即使非排期中的病人,有需要亦可參加計劃,「現已為500名長者作免費檢查,為450名患者以優惠價通波仔。」輪候心臟電腦掃描需時在免費篩查和通波仔手術之間,還有確診的步驟。然而於公營醫療系統輪候造影診斷、心臟電腦掃描,需時長達156星期。患者未能及時診斷的話,將有礙接受治療。陳文偉續指,「心臟電腦掃描將補足現行的公私營協作,毋須公立醫院轉介,亦可得到快速的診斷。」計劃包括心臟電腦掃描及心臟科專科醫生診金,價錢為4,800港元,約為原價8,600港元的五六折。血管造影技術提升冠心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磁力共振等,而美國心臟學學院及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指引建議電腦掃描血管造影作為一線檢查。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近年相關技術大有進步,「輻射量比傳統電腦掃減少67%輻射,而沒有影響清晰度;掃描過程由250毫秒減至66毫秒,減少以往因為心跳太快、患者難閉氣而令影像模糊的情況;顯影劑的用量也減近四成,腎病患者也可安全地接受檢查;解像度也更高更清晰,有助醫生斷症。CT-FFR助判斷治療方案臨床上,如血管堵塞九成或以上須通波仔,而收窄50%至70%屬「中度狹窄」,是否需要手術處理視乎血管的血液流量及流速。傳統上須作入侵式檢查量度血流儲備分數(FFR),即量度血管收窄位置前後的血壓作比較,如FFR少於0.8應考慮手術。徐偉聰表示現有無創的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透過冠狀動脈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建立立體解剖模型,再透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便可計算出血流儲備分數。此檢查屬非入侵性,方便患者之外,也可幫助醫生更準確判斷應用藥還是做手術。」診斷不宜拖延51歲的林小姐,2017年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住院數天觀察,醫生建議她出院後排期做心臟電腦掃描檢查,惟最少等半年。林小姐認為不能拖,故到私家醫院檢查。取得報告後返回公立醫院覆診,始發現有一條血管塞了九成,要轉介另一公立醫院做通波仔,但院方建議她等下月糖尿病覆診再排期看心臟科,林小姐遂決定到私家醫院求醫,更獲安排翌日立即做手術。今年5月及10月,林小姐因糖尿病控制欠佳再度出現心口痛,最終兩次均參加者得到治療,現情況漸趨穩定。內容轉載:AM730
【公私營醫療協作未見進展 「通波仔手術計劃」助千人通波仔冀拉近差距】
心臟病為香港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而根據衛生署數字推算,香港至少接近一半人口為有患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惟本港公私營醫療體制失衡,私營醫療費用極為昂貴,不少人寧願「拖症」,等待輪候時間甚長的公營醫療,以至錯失治療黃金時間。有機構推行「暖心行動」,提供價格合理的心臟檢查及手術,並免費為長者做篩查,3年來已幫助千名患者「通波仔」,冀能為公營醫療分流之餘,亦推動公私營醫療縮窄差距。患者過份集中於公院 私院昂貴難分流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冠心病可引致心肌梗塞、猝死、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增加中風風險等,有關患者需要及時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的「通波仔」,以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拆除體內計時炸彈。不過,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內科門診新症最長輪候時間,最長可達96星期。曾子欣醫生表示,現時患者過份集中在公營醫療系統,但大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所費不菲,難做分流效果,令不少非極為緊急的病人都難有適切治療。暖心行動用貼近公院價錢 嘗試拉近公私營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辦的「暖心行動」,今年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近一半人檢查前不知道自己心臟健康的嚴重程度、約4成人不了解冠心病,同時約8成半人表示,到一般私院做手術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並有近半人稱會因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暖心行動目的是提供「暖心價」心臟手術和檢查,以貼近公營醫院價錢,拉近公私營醫療差距,彌補公立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會走入社區,舉辦恆常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助港人及早診治心臟病。未及公院診症心血管已塞99% 中年爸爸幸獲暖心行動幫助任職銀行業、年約50歲的劉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他今年中做身體檢查時,心電圖有異樣,而且感到心口不適,故在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須待至2024年1月才可看症。惟9月底時不適加劇,透過公司醫生於10月再檢查,發現情況嚴重,後來經朋友推薦下得知暖心行動,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劉先生指,醫生為他做詳細心臟檢查才發現,其中一條心血管已嚴重阻塞達99%。雖然劉先生爸爸因心臟病離世,但他坦言從沒想過於此年紀就患有心臟病,形容自己只是在命懸一線之時「執返條線」。育有一子的他非常感激暖心行動,讓他能在巨大經濟壓力下及時用暖心價做手術:「救了我,也救了我家人!」部分患者不自知患心臟病 社區篩查助找出心臟病患根據暖心行動1000名受惠者的統計數據,不少患者病情嚴重,超過一半人須安裝3個支架或以上;另外有3成患者是60歲或以下,年齡最小個案更只有31歲。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數據反映心臟病有漸變複雜及年輕化的趨勢,而不少聯繫暖心行動的患者,其實不知自己心臟有事,而且很多人在病發前都沒有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因此公私營醫療之間需要橋樑,令更多人可及早發現並診療心臟問題。有見及此,暖心行動又與香港明愛等社區組織合作,恆常為65歲或以上長者做免費健康及心臟篩查。由2020年初至今,已有1061名長者接受篩查,發現當中超過一半人有瓣膜性心臟病、少數人有心房顫動,並有逾1成人須跟進,獲直接開轉介信。基層長者求醫難 公私營協作方為上策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表示,很多長者的健康意識薄弱,加上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看症亦隨時需花上一天,在「手停口停」下,即使身體感不妥亦寧願自行購藥服用,以致發現疾病時,往往病情已惡化。此外,醫療服務趨向電子化、因知識水平不高或行動不便而需要親友陪診等,都是不少長者在求診時需面對的難題。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着力推行大灣區基層醫療。李樹嫻姑娘認為,此舉雖然對居於國內的年長港人有幫助,但暫未見完善配套,而且跨區醫療本來有不少限制,如溝通、交通等,對於本港基層長者未必有幫助,亦無助鼓勵他們及早發現及治療病患。她指出,政府長遠應進一步發展公私營醫療協作,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一些如暖心行動的計劃亦應繼續,有助於社區內找出更多隱疾個案盡早治理,同時加強市民的健康意識。資料來源:So Heal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