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術: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心有所術: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心臟病患數目不斷上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保護心臟健康,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於預防心血管病帶來的併發症亦相當重要,心臟檢查有很多種,基本檢查有心電圖,而較深入的有心臟超聲波、心臟血管電腦掃描等。

心電圖一般分為靜態心電圖,運動踏板心電圖及攜帶式心電圖。當中靜態心電圖記錄心臟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從而幫助了解各種心臟病症狀。
然而,冠心病或其他隱性心臟病患者在靜止時未必會有病徵症狀,通過運動踏板心電圖檢查,則可把這些足以致命的病徵症狀顯現出來。
攜帶式心電圖則會整天不間斷監測你的心電圖,從而找出引發如頭暈、昏厥及胸痛等不明顯或間歇性出現的心律不正常問題。

同樣是非入侵性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利用高頻率聲波作多方位及多角度心臟掃描,獲得即時影像,用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心瓣膜是否正常運作、心臟收縮、跳動及泵血等情況。檢查簡單、非創傷性,也沒有輻射且準確度高,是常見的心臟檢查。 至於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是一個常用檢查是否患有冠心病的方法,它能完整地對冠狀動脈血管壁、內徑進行評估。有助準確地評估冠狀動脈收窄的程度、粥樣斑塊的結構及其鈣化幅度,醫生會參考這個檢查結果去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心臟病的高風險人士,建議約40歲起定期接受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電腦素描等較深入的檢查。畢竟每個人的心臟健康風險不一,建議應向醫生查詢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法。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各類守護心臟健康檢查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心臟病患數目不斷上升,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來保護心臟健康,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於預防心血管病帶來的併發症亦相當重要,心臟檢查有很多種,基本檢查有心電圖,而較深入的有心臟超聲波、心臟血管電腦掃描等。

心電圖一般分為靜態心電圖,運動踏板心電圖及攜帶式心電圖。當中靜態心電圖記錄心臟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從而幫助了解各種心臟病症狀。
然而,冠心病或其他隱性心臟病患者在靜止時未必會有病徵症狀,通過運動踏板心電圖檢查,則可把這些足以致命的病徵症狀顯現出來。
攜帶式心電圖則會整天不間斷監測你的心電圖,從而找出引發如頭暈、昏厥及胸痛等不明顯或間歇性出現的心律不正常問題。

同樣是非入侵性檢查,心臟超聲波檢查利用高頻率聲波作多方位及多角度心臟掃描,獲得即時影像,用以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心瓣膜是否正常運作、心臟收縮、跳動及泵血等情況。檢查簡單、非創傷性,也沒有輻射且準確度高,是常見的心臟檢查。 至於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是一個常用檢查是否患有冠心病的方法,它能完整地對冠狀動脈血管壁、內徑進行評估。有助準確地評估冠狀動脈收窄的程度、粥樣斑塊的結構及其鈣化幅度,醫生會參考這個檢查結果去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心臟病的高風險人士,建議約40歲起定期接受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電腦素描等較深入的檢查。畢竟每個人的心臟健康風險不一,建議應向醫生查詢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法。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Share
0
電腦掃描 徹底找出心臟血管問題
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用於心臟檢查上,電腦掃描可粗略分為使用顯影劑和不使用顯影劑兩大類,「近年亦有較新的『雙能量電腦掃描』 和『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能提供更多資訊,幫助醫生作出診斷。」功能不斷進化不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可以找出心臟血管有否鈣化點,從而計算鈣化分數,分數愈高血管收窄的可能性愈大;至於使用顯影劑的電腦掃描 可得出更多資訊,例如整條血管的走勢、有沒有收窄、收窄的程度屬輕微、嚴重,甚至完全堵塞都可看清楚。徐偉聰補充,「CT-FFR則為最新技術, 透過AI分析可得知血流有否受影響,令心臟肌肉缺血等。這並不能單靠收窄多少去估計,因為有時候中度的收窄,已令血流變差。」一般來說,當 血管收窄超過五成,便有可能令血流變差,影響心臟功能,出現心絞痛等徵狀。有助監察病情除了用作診斷,由於電腦掃描可判斷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有助醫生決定治療方案,或者計劃手術。徐偉聰解釋,「例如有哪些血管要放入支 架、哪些可以繼續觀察,用藥控制病情。另外,患者亦可定期接受電腦掃描檢查,觀察血管鈣化點變化,即知道控病情況,如有惡化可及早處理。」 此外,心臟電腦掃描其實也可看到附近組織的狀況,例如心瓣、大動脈、心膜、氣管、骨骼等,例如有輕微肺炎、心瓣有鈣化點都可找到,能更全 面評估胸口痛的原因。檢查過程簡單電腦掃描的檢查過程簡短,只需十數秒便完成,不過準備的時間相對較長。徐偉聰指,「我們要向接受檢查人士講解風險、注射顯影劑、教導 如何閉氣等,所以整個過程約需半小時。」另外,患者接受檢查前要禁食4小時,亦要告訴醫生正服用的藥物,如正使用糖尿病藥二甲雙胍則需要停 藥,「如果接受檢查人士心跳較快,有可能會處方藥物暫時減慢心跳,或會跟患者本身使用的心臟藥物相沖,所以溝通十分重要。」如有敏感病歷 或腎功能有問題的患者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顯影劑會帶來不良影響,事前必須與醫生商量。嚴重收窄未必有徵狀徐偉聰分享一些做心臟電腦掃描的個案,「最近有不少人本身並沒有相關病歷,但因要接種新冠疫苗而先做一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有幾位患 者的情況頗嚴重,其中一位更是3條冠狀動脈都出現七至八成收窄。」因此沒有相關病徵不等於心臟機能正常,大家不應掉以輕心。如有任何懷疑, 應及早求醫。內容轉載:AM730
2
【通波仔手術後忌偷懶,專科護士指長者患者常犯1錯誤】
重點介紹心臟手術後的傷口護理、服藥指導和飲食建議,以幫助病患適應康復過程,促進身體健康。心臟手術後傷口護理:醫生進行手術,護士都會提醒病患於術後的注意事項,其中大家最上心的應算上傷口護理。Kolie以通波仔手術為例,通常傷口會處於手腕或大腿,這些位置都是日常動作經常使用到,因此護士經常提醒病患,術後要避免用手提重物,以免對傷口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如果大腿有傷口,患者要避免做蹲下動作;另外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按住傷口,以防爆開。」護士指出,病患一般都記得要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但日常動作很容易疏忽或忘記要顧忌傷口,導致傷口出現紅腫、膿液滲出或發炎跡象。當病患經常忘記避免拉扯傷口,傷口附近的血液從血管滲出,進入周圍的組織甚至滲透至另一皮層,並造成血腫。心臟手術後服藥指引:病患按醫生或藥劑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處方藥物,是最基本的事情,但Kolie指出這是很多病患經常犯錯的地方。 「一些年紀大的患者,他可能本身除了心臟問題,身體還同時有幾種慢性病,這個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準時服藥。正正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有長期服藥,反而會有一種想法誤為『我吃太多藥物了,很容易有副作用吧』,但其實你不服用醫生開給你的藥物,反而會有更多問題出現。」Kolie指出,年紀大的患者可能會忘記服藥,但其他患者可能會因為「不想吃」、「怕吃藥」等原因自行停藥,甚至自行調整劑藥,這也是醫護人員最不想見到的事情。 「患者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原來一直服用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當你自行停藥,血壓就會飆升;而調較藥物劑量的行為同理。」心臟疾病的藥物常見如抗凝血劑、抗生素和止痛藥,都有一定遵從劑量和時間表,如果意停藥或調整劑量,首要影響的絕對是病患本身。 「更嚴重的情況是,一些患者不跟從醫生的指引,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我們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成分,也不知道與患者本身服用的藥物會否產生不良互動。」而這個行為會令到病情產生更多變數,甚至出現異常反應,導致準時服藥這一項本來簡單的注意事項,也變得複雜起來。心臟手術後飲食調理:通常在手術後的初期,患者都能夠好好遵從醫生或營養師的飲食指導,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恆。Kolie強調,手術後的飲食會影響病患的康復進度,特別是本身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他們大部份都屬三高人士,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以心血管病患為例,我們一般建議他們吃得清淡一點,盡量避免食太多油膩食物。」護士經常提醒病患注意飲食,而這一點,病患身邊的家人或照顧者就可以依照下面三大重點,好好幫助病患。 高血壓:少食鹽 高血糖:少食糖 高膽固醇:少食油心臟手術後的護理是一個慢慢步向健康的過程,包括傷口護理、服藥指引和飲食調理。很多時候,病患本身並沒有這麼大決心,或記得清楚所有注意事項,而病患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的支持和輔助在這個時候顯得十分有用。畢竟,Kolie很多時候也要提醒病患身邊的照顧者,才能讓病患持久地遵照正確的方向慢慢康復。文章版權為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所擁有
3
【心肌梗塞年輕化,及早檢查醫治;注意控制膽固醇,減心肌梗塞風險】
為提高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性,世界心臟組織會將每年9月29日訂為「世界心臟日」。根據衛生署公布的數字,在香港每年亦有約八萬人因心血管疾病問題住院,更有近七千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加上心血管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心臟病問題實在不容忽視。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心肌梗塞問題有如潛在炸彈,由於心血管阻塞不一定有明顯症狀,故如沒有定期檢查,根本不知自己有心血管問題。加上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近年心肌梗塞問題有年輕化趨勢。有個別患者不足四十歲已面對心肌梗塞威脅。曾醫生指病人的心血管就算已閉塞了七成,只要血液仍可通過,患者亦可能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一旦突發心肌梗塞影響供血,可導致心肌壞死,如未能及時以AED或於黃金3小時內送院救治,隨時可致命。胸口持續劇痛 應立即求助曾醫生指多種問題,包括遺傳、長者、男士都屬心肌梗塞的高危族。此外,吸煙人士、有三高問題、運動不足、肥胖和不健康飲食,尤其經常進食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都會增加心肌梗塞機會。有研究指以心血管約五至六成阻塞人士的猝死風險最高,由於平時沒有症狀,患者病發時突然休克,身旁沒有其他人導致未能及時搶救而失去性命。當心肌梗塞爆發,患者會感強烈胸痛,痛感會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患者並會感覺呼吸困難、暈眩、冒冷汗及作嘔等,就算休息亦無法紓緩,直至失去意識甚至休克。醫生建議本身有心臟病史、膽固醇高及糖尿病患者、吸煙人士及有血壓高問題,宜進行心血管電腦掃描,可準確檢查心血管的潛在問題,以便盡早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如出現心口突然劇痛持續不退,應立即求診或向身邊人求助。注意控制壞膽固醇 減梗塞風險就算已通波仔或搭橋並不代表可一勞永逸,如不加以控制一樣會有復發機會,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助減低心臟病復發的機會。曾醫生並指:「曾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因病發後可能已有部分心肌壞死,使心臟機能下降,如再病發死亡風險便會提高。」他建議吸煙人士應立即戒煙,如有三高問題更要注意控制。正常人的壞膽固醇控制目標,一般可接受水平為3.0mmol/L;有吸煙習慣、糖尿病及高血壓問題的患者,壞膽固醇應控制在2.6 mmol/L水平,但曾中風及冠心病的患者,控制目標則要定在1.8 mmol/L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