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營醫療協作未見進展 「通波仔手術計劃」助千人通波仔冀拉近差距】

【公私營醫療協作未見進展 「通波仔手術計劃」助千人通波仔冀拉近差距】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心臟病為香港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而根據衛生署數字推算,香港至少接近一半人口為有患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惟本港公私營醫療體制失衡,私營醫療費用極為昂貴,不少人寧願「拖症」,等待輪候時間甚長的公營醫療,以至錯失治療黃金時間。有機構推行「暖心行動」,提供價格合理的心臟檢查及手術,並免費為長者做篩查,3年來已幫助千名患者「通波仔」,冀能為公營醫療分流之餘,亦推動公私營醫療縮窄差距。

患者過份集中於公院 私院昂貴難分流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冠心病可引致心肌梗塞、猝死、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增加中風風險等,有關患者需要及時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的「通波仔」,以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拆除體內計時炸彈。

不過,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內科門診新症最長輪候時間,最長可達96星期。曾子欣醫生表示,現時患者過份集中在公營醫療系統,但大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所費不菲,難做分流效果,令不少非極為緊急的病人都難有適切治療。

暖心行動用貼近公院價錢 嘗試拉近公私營差距
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辦的「暖心行動」,今年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近一半人檢查前不知道自己心臟健康的嚴重程度、約4成人不了解冠心病,同時約8成半人表示,到一般私院做手術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並有近半人稱會因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暖心行動目的是提供「暖心價」心臟手術和檢查,以貼近公營醫院價錢,拉近公私營醫療差距,彌補公立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會走入社區,舉辦恆常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助港人及早診治心臟病。

未及公院診症心血管已塞99%  中年爸爸幸獲暖心行動幫助
任職銀行業、年約50歲的劉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他今年中做身體檢查時,心電圖有異樣,而且感到心口不適,故在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須待至2024年1月才可看症。惟9月底時不適加劇,透過公司醫生於10月再檢查,發現情況嚴重,後來經朋友推薦下得知暖心行動,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

劉先生指,醫生為他做詳細心臟檢查才發現,其中一條心血管已嚴重阻塞達99%。雖然劉先生爸爸因心臟病離世,但他坦言從沒想過於此年紀就患有心臟病,形容自己只是在命懸一線之時「執返條線」。育有一子的他非常感激暖心行動,讓他能在巨大經濟壓力下及時用暖心價做手術:「救了我,也救了我家人!」

部分患者不自知患心臟病 社區篩查助找出心臟病患
根據暖心行動1000名受惠者的統計數據,不少患者病情嚴重,超過一半人須安裝3個支架或以上;另外有3成患者是60歲或以下,年齡最小個案更只有31歲。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數據反映心臟病有漸變複雜及年輕化的趨勢,而不少聯繫暖心行動的患者,其實不知自己心臟有事,而且很多人在病發前都沒有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因此公私營醫療之間需要橋樑,令更多人可及早發現並診療心臟問題。

有見及此,暖心行動又與香港明愛等社區組織合作,恆常為65歲或以上長者做免費健康及心臟篩查。由2020年初至今,已有1061名長者接受篩查,發現當中超過一半人有瓣膜性心臟病、少數人有心房顫動,並有逾1成人須跟進,獲直接開轉介信。

基層長者求醫難 公私營協作方為上策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表示,很多長者的健康意識薄弱,加上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看症亦隨時需花上一天,在「手停口停」下,即使身體感不妥亦寧願自行購藥服用,以致發現疾病時,往往病情已惡化。此外,醫療服務趨向電子化、因知識水平不高或行動不便而需要親友陪診等,都是不少長者在求診時需面對的難題。

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着力推行大灣區基層醫療。李樹嫻姑娘認為,此舉雖然對居於國內的年長港人有幫助,但暫未見完善配套,而且跨區醫療本來有不少限制,如溝通、交通等,對於本港基層長者未必有幫助,亦無助鼓勵他們及早發現及治療病患。她指出,政府長遠應進一步發展公私營醫療協作,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一些如暖心行動的計劃亦應繼續,有助於社區內找出更多隱疾個案盡早治理,同時加強市民的健康意識。

資料來源:So Healthy
心臟病為香港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而根據衛生署數字推算,香港至少接近一半人口為有患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惟本港公私營醫療體制失衡,私營醫療費用極為昂貴,不少人寧願「拖症」,等待輪候時間甚長的公營醫療,以至錯失治療黃金時間。有機構推行「暖心行動」,提供價格合理的心臟檢查及手術,並免費為長者做篩查,3年來已幫助千名患者「通波仔」,冀能為公營醫療分流之餘,亦推動公私營醫療縮窄差距。

患者過份集中於公院 私院昂貴難分流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冠心病可引致心肌梗塞、猝死、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增加中風風險等,有關患者需要及時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的「通波仔」,以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拆除體內計時炸彈。

不過,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內科門診新症最長輪候時間,最長可達96星期。曾子欣醫生表示,現時患者過份集中在公營醫療系統,但大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所費不菲,難做分流效果,令不少非極為緊急的病人都難有適切治療。

暖心行動用貼近公院價錢 嘗試拉近公私營差距
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辦的「暖心行動」,今年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近一半人檢查前不知道自己心臟健康的嚴重程度、約4成人不了解冠心病,同時約8成半人表示,到一般私院做手術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並有近半人稱會因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暖心行動目的是提供「暖心價」心臟手術和檢查,以貼近公營醫院價錢,拉近公私營醫療差距,彌補公立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會走入社區,舉辦恆常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助港人及早診治心臟病。

未及公院診症心血管已塞99%  中年爸爸幸獲暖心行動幫助
任職銀行業、年約50歲的劉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他今年中做身體檢查時,心電圖有異樣,而且感到心口不適,故在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須待至2024年1月才可看症。惟9月底時不適加劇,透過公司醫生於10月再檢查,發現情況嚴重,後來經朋友推薦下得知暖心行動,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

劉先生指,醫生為他做詳細心臟檢查才發現,其中一條心血管已嚴重阻塞達99%。雖然劉先生爸爸因心臟病離世,但他坦言從沒想過於此年紀就患有心臟病,形容自己只是在命懸一線之時「執返條線」。育有一子的他非常感激暖心行動,讓他能在巨大經濟壓力下及時用暖心價做手術:「救了我,也救了我家人!」

部分患者不自知患心臟病 社區篩查助找出心臟病患
根據暖心行動1000名受惠者的統計數據,不少患者病情嚴重,超過一半人須安裝3個支架或以上;另外有3成患者是60歲或以下,年齡最小個案更只有31歲。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數據反映心臟病有漸變複雜及年輕化的趨勢,而不少聯繫暖心行動的患者,其實不知自己心臟有事,而且很多人在病發前都沒有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因此公私營醫療之間需要橋樑,令更多人可及早發現並診療心臟問題。

有見及此,暖心行動又與香港明愛等社區組織合作,恆常為65歲或以上長者做免費健康及心臟篩查。由2020年初至今,已有1061名長者接受篩查,發現當中超過一半人有瓣膜性心臟病、少數人有心房顫動,並有逾1成人須跟進,獲直接開轉介信。

基層長者求醫難 公私營協作方為上策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表示,很多長者的健康意識薄弱,加上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看症亦隨時需花上一天,在「手停口停」下,即使身體感不妥亦寧願自行購藥服用,以致發現疾病時,往往病情已惡化。此外,醫療服務趨向電子化、因知識水平不高或行動不便而需要親友陪診等,都是不少長者在求診時需面對的難題。

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着力推行大灣區基層醫療。李樹嫻姑娘認為,此舉雖然對居於國內的年長港人有幫助,但暫未見完善配套,而且跨區醫療本來有不少限制,如溝通、交通等,對於本港基層長者未必有幫助,亦無助鼓勵他們及早發現及治療病患。她指出,政府長遠應進一步發展公私營醫療協作,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一些如暖心行動的計劃亦應繼續,有助於社區內找出更多隱疾個案盡早治理,同時加強市民的健康意識。

資料來源:So Healthy
分享
0
新一代冠心病治療 血管健康都可以彈返來?
健康的心血管本身擁有彈性及脈動能力,冠心病病人的血管因阻塞而收窄,並失去部分彈性,接受「通波仔」手術植入支架後,讓血管保持原有的動態是否可能?有專科醫生指,近年面世的冠心病治療在傳統支架上加以改進,有利血管回復脈動、彈性及較接近自然的狀態。第三位致命疾病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醫生解釋,冠心病是指心臟動脈因為膽固醇斑塊聚積而收窄或閉塞,阻礙血液和氧氣的流通,可引起心絞痛、氣喘、疲倦等徵狀,也可導致急性心臟病發。多年來,冠心病高踞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單在2020年,就分別有3,860人及24,402人次因冠心病死亡或入院。冠心病風險與年齡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年紀愈大,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愈高。不過,近年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相信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通波仔」治療冠心病曾醫生表示,「通波仔」手術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用以打通收窄或阻塞的位置,通常會以球囊打開動脈,並植入滲藥支架支撐血管,恢復血液流通,支架上的藥物會隨著時間釋放,從而穩定膽固醇班塊,並且避免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減低再阻塞、動脈收窄等可引致急性心臟病發的風險。惟曾醫生指,滲藥性支架設計筆直和牢固,不符血管彎曲的天然形態,故而血管在植入滲藥性支架後被拉直,形態及動態有欠自然,可能增加血管再收窄及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曾醫生續說,臨床上不少患者「通波仔」後,飲食和運動大為改善,且血脂、血壓、血糖指標管理良好,可惜在一段時間之後,血管仍有機會再度阻塞,以上提及的血管形態問題或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研究發現,使用滲藥性支架的患者每年都有2%至3%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包括心臟病死亡、心肌梗塞及再阻塞,若累積五年,風險將高達20%至30%。」新一代治療 恢復血管自然形態近年,新一代冠心病治療「生物適應架」面世,在滲藥性支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生物適應架植入初期,會如滲藥支架般支撐血管,它的關節部份則在大概六個月後慢慢鬆開」,能夠因應血管的自然形態擴張、活動及轉彎,提高血管的彈性和脈動性,盡可能適應動脈的原有形態,有可能減低血管再阻塞或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換言之,生物適應架的結構轉變有助保留動脈的天然功能,補充滲藥支架的不足。曾醫生強調,冠心病年輕化,年輕患者的預期壽命較長,累積再阻塞風險比長者高,他們的治療目標不再只是打通血管,更重要是減低長遠復發風險。另一方面,年輕患者較為活躍,新一代生物適應架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在日常生活或運動時,心臟能調整及增加血液輸出以應付身體的需要。最後,曾醫生提醒,冠心病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個別病情及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患者如有相關疑問,應向自己的醫護人員查詢,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內容轉載:HK01
1
烈日當空做運動暗藏殺機 有機會誘發心肌梗塞 醫生籲多飲水補充
夏日炎炎,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要留意或生意外。烈日當空下做運動不但有脫水、中暑的危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缺水也有機會令血管栓塞,誘發心肌梗塞!因此他建議市民,做運動時應有適量的休息及水份補充;若身體已出現中暑前期徵狀,更要多飲水,「唞順條氣」才繼續做運動,否則身體「會好危險」。林逸賢表示,體溫升高時人體有調節機制降溫,例如呼吸變得急促、流汗等。但若未能應付,患者不停流失水份、脫水時,會感到超級口乾、頭痛、心跳加速。情況持續下,嚴重者會中暑,病徵包括體溫高於攝氏40度、疲累、昏迷。身體會「徵用」部分供給腦部及心臟的血流,把更多血液流到皮膚作排汗;電解質亦變得混亂,故有可能抽筋。缺水亦會令血濃度上升。由於血液的其中一種成份是水,脫水時血液會變得稠。他引用研究稱,血濃度增加或會導致冠狀動脈栓塞。不過即使兩者相關,他認為栓塞成因「非單一」,譬如患者本身有血管問題,做運動令血液需求增加,而炎熱環境下輸往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加上脫水下血濃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有機會在數個因素的影響下,誘發心肌梗塞。疫情下市民愛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林提醒市民早在脫水、熱衰竭時要降溫。他亦建議市民應留意運動的時間、運動量及天氣,口渴時要多飲水、適時補充比飲水更有效的電解質。他指出,為減少脫水,做運動時不宜飲用奶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不要穿吸熱的深色及緊身衣物;預早計劃洗手間及休息的位置及時間,以及避免烈日當空下做運動。內容轉載:on.cc東網
2
優惠價進行心臟電腦掃描 減輪候診斷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出,最初為公院排期通波仔的患者提供另一快捷治療途徑,而去年11月服務恆常化,並展開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即使非排期中的病人,有需要亦可參加計劃,「現已為500名長者作免費檢查,為450名患者以優惠價通波仔。」輪候心臟電腦掃描需時在免費篩查和通波仔手術之間,還有確診的步驟。然而於公營醫療系統輪候造影診斷、心臟電腦掃描,需時長達156星期。患者未能及時診斷的話,將有礙接受治療。陳文偉續指,「心臟電腦掃描將補足現行的公私營協作,毋須公立醫院轉介,亦可得到快速的診斷。」計劃包括心臟電腦掃描及心臟科專科醫生診金,價錢為4,800港元,約為原價8,600港元的五六折。血管造影技術提升冠心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磁力共振等,而美國心臟學學院及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指引建議電腦掃描血管造影作為一線檢查。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近年相關技術大有進步,「輻射量比傳統電腦掃減少67%輻射,而沒有影響清晰度;掃描過程由250毫秒減至66毫秒,減少以往因為心跳太快、患者難閉氣而令影像模糊的情況;顯影劑的用量也減近四成,腎病患者也可安全地接受檢查;解像度也更高更清晰,有助醫生斷症。CT-FFR助判斷治療方案臨床上,如血管堵塞九成或以上須通波仔,而收窄50%至70%屬「中度狹窄」,是否需要手術處理視乎血管的血液流量及流速。傳統上須作入侵式檢查量度血流儲備分數(FFR),即量度血管收窄位置前後的血壓作比較,如FFR少於0.8應考慮手術。徐偉聰表示現有無創的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透過冠狀動脈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建立立體解剖模型,再透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便可計算出血流儲備分數。此檢查屬非入侵性,方便患者之外,也可幫助醫生更準確判斷應用藥還是做手術。」診斷不宜拖延51歲的林小姐,2017年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住院數天觀察,醫生建議她出院後排期做心臟電腦掃描檢查,惟最少等半年。林小姐認為不能拖,故到私家醫院檢查。取得報告後返回公立醫院覆診,始發現有一條血管塞了九成,要轉介另一公立醫院做通波仔,但院方建議她等下月糖尿病覆診再排期看心臟科,林小姐遂決定到私家醫院求醫,更獲安排翌日立即做手術。今年5月及10月,林小姐因糖尿病控制欠佳再度出現心口痛,最終兩次均參加者得到治療,現情況漸趨穩定。內容轉載:AM730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貼地價」通波仔手術 至今已超過1千人受惠】
對於冠心病的患者而言,「通波仔」可說是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治療方案,惟公立與私家醫院的手術費差距實在太大,不少非緊急的慢性患者寧願於公立醫院繼續漫長的輪候,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危及性命。幸而,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開始,推出「暖心行動」,不設名額限制,以8萬8千港元 讓有需要的患者在私家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及早接受治療,減低病發風險,至今已有超過1千人受惠!心血管阻塞「通波仔」減病發風險冠心病一直高踞本港殺手榜三甲位置,問題不能少覷。有醫生指,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一旦被堵塞到一定程度,便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透過在血管被堵塞的位置放入支架,解決血管嚴重堵塞的問題,恢復心肌血流的供應;否則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更有致命風險。可惜,不少人對「通波仔」依然一知半解,部分市民更因為擔心負擔不起私家醫院昂貴的手術費用,明知輪候時間長達數年,也寧願選擇留在公立醫院苦等,導致延誤治療令病情惡化,增加病發的風險。▲參加「暖心行動」的患者,可以8萬8千港元「貼地價」到私家醫院進行「通波仔」,大大減輕患者的財政壓力同時可盡快安排手術▲為鼓勵冠心病患者及早接受治療,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起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至今已超過1千位患者接受治療,反應非常正面。不設名額限制 助市民以優惠價「通波仔」一般而言,在私家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費用約為港幣10多萬至30萬不等,公立醫院收費則約為港幣5萬至8萬,差距之大的確令人卻步。可幸是,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起特別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讓參加者以港幣8萬8千元,價錢還包括手術室費、住院費、醫生費用、所需耗材、支架1個及病人接送,大大減輕患者的財政壓力,且可盡快安排手術,及早拆除這個埋伏在心臟的「計時炸彈」。難怪自推出後,反應非常正面,至今,已為超過1千位心臟病患者進行「通波仔」手術。值得留意的是,此計劃並不設名額限制,市民只需持有香港身份證即可參與計劃,且不需政府醫院轉介或入息証明,中產及基層同樣受惠,最快可於預約後1星期內完成所有檢查及手術,術後更有專人跟進。 為了健康着想,大家都要正視心臟健康,有需要的市民可致電熱線9722 0151免費查詢及預約身體評估,及早接受適切的治療。想了解更多,可到以下網頁︰https://www.hongkongahc.com/通波仔手術計劃,請瀏覽︰https://www.hongkongahc.com/promotion/details/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ackage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Topick